第04版: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管城区“社区建设提升年”活动纪实
ZHENGZHOU DAILY 专 版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编辑 周仕金 校对 朱 桦 电话 67655632 E-mail:zzrb5271@vip.163.com 4

ZHENGZHOU DAILY

专 版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编辑 周仕金 校对 朱 桦

电话 67655632 E-mail:zzrb5271@vip.163.com

4

公众号名称:商都管城

微信号:sdgcwx

商都管城公众微信平台

扫我关注

管城回族区社区服务中心效果图

社区建设是管城区的传统、品牌和亮点,一直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积累了一整套成功经验。早在2003年,省市社区建设工作现场会在管城区召开。近年来,管城回族区始终没有放慢社区建设的步伐,按照“不花哨、真管用”的原则,坚持以服务为核心,提出“社区基层党建围绕服务转”的新理念,大胆创新,敢吃螃蟹,务实重干。前不久,区社区建设服务局还与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签定了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协议书,创新社区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条件,为全区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2015年,是管城区“社区建设提升年”,按照“建阵地、搭载体、拓内涵、创品牌”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社区建设提升年”活动。眼下,各项建设和任务,按照时间和任务节点渐次展开,呈现百舸争流、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各办事处(乡镇)也出现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大好局面。

陇海东路第一社区以“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为重点,每月确定支部活动日,及时把党员聚集在一起,学习重温入党誓词、倾听党员心声。半年来,共征求居民群众意见建议100余条,解决处理问题36件,调解化解矛盾13起。改扩建党政便民服务中心,增设党员延时服务岗,开通微信问政、亲情网络互动等“互联网+”信息化服务功能。合理规划停车区域、完成所管辖小区集中充电车棚建设,年底前打造1200平方米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进行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西大街便民服务中心”,搭建一个居民信息管理系统,设立“行政事务受理中心、便民生活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居民互助中心”四个中心,实行“一个窗口、一站办结”,优选6名窗口工作人员,将4个业务科室设在中心,研发“居民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全业务”办理。居民可以通过“66212590”热线电话和微信服务平台进行预约,享受上门服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购买5个社会工作服务岗位,开展中老年服务、青少年儿童服务、教育培训等30余项专业服务,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社区归属感。

目前,管城回族区正在着力打造区级社区服务中心,总面积为5500平方米,今年4月主体工程完工,现阶段正在进行外墙粉刷。建成运营后,将成为具备党建引领、热线呼叫、信息发布、队伍培训、组织孵化、政策研究、法律普及等功能的现代化社区服务综合体,发挥“龙头”和“大脑中杻”作用,带动形成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服务体系,满足居民多领域、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管城区按照成熟一个建设打造一个,加快推进服务阵地建设,年初以来先后总投入5000多万元用于社区建设,真正用社区阵地建设带动社区服务提升。先后打造“西大街便民服务中心”、 改扩建陇海东路第一社区党政便民服务中心、打造康桥花园社区“家庭云管家”智能服务平台、以航海东路办事处、南关办事处、城东路办事处为试点开展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完成规划5个居住区级市民服务中心、建成区级行政审批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创建“商都管城”微信公众平台,提供与群众沟通交流便捷温馨的服务,不断提高为民办事效率和精细化社会服务水平。积极推广城东路办事处“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的模式,引进服务项目、提升服务功能,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一站式、超市化”的公共服务,最终将各级便民服务中心打造成居民欢迎、特色明显、服务多样,现代化、信息化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社区建设提升是群众的需要,从群众最关心、最切身的利益问题一件一件抓起,弥合政府投入与群众需求的“最后一米”,提高社区治理水平,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选题在于“不花哨”

绘就社区建设提升美丽蓝图,承载老城区多年梦想,把党委、政府决策转变为服务群众的自觉行动!

“社区建设关乎政令畅通、关乎人心向背、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必须全力以赴,抓紧抓实,抓出成效。”管城区委书记袁三军说。

社区是基层工作的一线,与广大群众的交集最多、距离最近、关系最为密切。按照“三级三类”市民服务中心建设相关要求,截至目前,管城区城乡社区总数83个,户数约24.2万户,人数约40余万人。5个市民服务中心共涉及各类便民服务设施43处,现有33处,需新建10处,逐渐满足服务居民群众的需求。

确立“试点先行,典型带路;分类研究,均有提升”的总体思路,以网格为载体,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服务网络体系,实现“每寸土地都有人管,每寸土地上发生的每件事都有人问”,提升社区的服务能力。深入实施“一征三议两公开”工作法,全面提高基层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加快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

今年6月17日,管城区召开全区“社区建设提升年”活动工作会议,下发《关于开展“社区建设提升年”活动的实施意见》,突出社区“政务服务、便民服务、文体服务、党建服务”等四项功能,明确今后三年社区建设工作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指导思想,以社区党建为引领,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双基”建设为重点,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贯彻落实省委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大力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强化社区“政务服务、便民服务、文体服务、党建服务”功能,夯实以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为统揽的全域城镇化建设的城乡基层基础。

总体目标,以和谐社区建设为统领,以健全社区组织、强化基础保障、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社区服务、发展社区文化、加强队伍建设为工作重点,利用三年时间,分批对全区83个城乡社区进行硬件改造和软件升级,逐步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坚持一个原则”,“不花哨、真管用”的原则,全力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着力破解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做到“真管用”、“真实惠”。

“建好两级平台”,区级社区服务中心和居住区级社区服务中心。

——区级社区服务中心,引进“电商”的理念,打造管城对外统一的、唯一的窗口和平台,协调引进医疗、旅游、养老、家政、物业等各类服务项目,并派分、辐射到各居住区级社区服务中心,为全区50万群众提供服务。最终打造成为“党和政府的声音在这里传播、法律在这里普及、服务在这里落实、队伍在这里培训、平台在这里建立、孵化在这里生成”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居住区级社区服务中心,引入“互联网+”的理念,提升各类资源、信息、服务的流动和匹配速度,优化服务体验,提高服务效率;服务范围要涵盖行政服务、便民服务、文化服务和物业服务等多项服务内容。

——建立“政务”便民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推行街道、社区“一站式服务”窗口为模式。

——建立“生活”便民服务体系。运用电商理念,利用微信公众号,报纸、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媒体,依托区、街道、社区三级信息平台,融合各类服务资源,推广“便民+”、“一卡通”等社区服务理念,努力打造智慧管城、智慧社区,形成管城特色模式的全方位的便民服务网络。

“按照三级三类、四大功能,依托网格化管理,夯实省委四项基础制度,引进电商理念,把辖区便民服务项目纳入综合性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满足居民多领域需求,真正让群众得实惠、真受益。”管城区委副书记、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邓英文介绍说。5月底前,完成南顺城街社区、陇一社区、蓉湾社区3个试点单位整体提升改造任务,成交明显、群众满意。年底前,全区40%的社区达到一类社区标准、80%的社区达到二类社区以上的标准。2017年,全面深化和提升社区建设工作,力争年底前全区50%的社区达到一类社区标准、90%的社区达到二类社区以上的标准,全区无主管楼院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70%。

在“社区建设提升年”活动中,严格按照区委书记袁三军提出的“不花哨、真管用”的原则,有序推进。在具体推进工程中,管城回族区委副书记、区长虎强多次深入试点单位,调研指导,现场办公,破解难题,进行规范建设。眼下,“社区建设提升年”活动有序开展,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盛夏时节,热浪翻滚。管城区“社区建设提升年”活动如火如荼,各项建设有序展开,倾力打造区级社区服务中心和居住区级社区服务中心“两级平台”,成果丰硕,群众认可,令人振奋。

群众利益无小事,社区建设总关情。管城区社区建设风生水起,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社区居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社区自治活力得到激发。“社区建设提升年”活动开全市先河,走在全市前列。

今天,本报隆重推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管城区“社区建设提升年”活动纪实。

题记:

社区是党的声音的“扩音器”,基础设施陈旧,功能不完善,居民群众的需求难以落到实处。群众利益,就是党委、政府一以贯之的追求!

管城区是省会老城区和中心城区,随着三化协调发展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各项建设日益显现,发展成果逐日放大。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多,部分社区基础设施陈旧,各项功能不完善,还有的社区公共资源闲置,造成浪费现象,亟待进行规范和整合。诸如此类,与人民群众愿望不相吻合,人民群众热切期盼过上美好幸福新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管城区80%居民区没有暖气设施,20%没有天然气设施,30%的地下管网急需改造升级,60%为无主管楼院,人民群众怀着改善生活条件的强烈愿望和呼声。

面对严峻形势和艰巨任务,2011年,管城区专门设立社区建设服务局,指导、协调、服务全区的社区建设。2012年8月,广泛开展“三项集中整治”活动。同年9月,区委领导带队奔赴深圳、南京和杭州,走访考察。围绕社区建设集中攻关,组成58个帮扶小组,与群众面对面查找症结,建立台账,落实措施。2013年,管城区印发《关于坚持依靠群众推进社区管理创新的意见》,把社区建设摆到全区重要议事日程。2015年,成立由1名区委副书记任组长,5名副县级领导为成员,职能委局为成员单位的区级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指导协调全区社区建设工作。2014年以来,社区建设经费预算由年均1600万元增长到近5000万元,经常性保障经费、社区专项经费同比增长100%,社区建设经费资金保障充足。

先后出台《中共管城区委 管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坚持依靠群众推进社区管理创新意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调整社区居委会专职工作者报酬补贴和社区办公经费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建立全区社区用房台账等措施,从政策层面明确了社区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报酬补贴来源渠道、保障标准,建立了社区专职工作者报酬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为城市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管城区“社区建设提升年”活动纪实

本报记者 王思俊 通讯员 康昊增

立意本着“真管用”

前瞻看准“得实惠”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