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导 读
郑州人难忘的记忆
我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居全国前列
关于清理整顿省直新闻
单位驻地方机构的公告
省政府全民技能振兴
工程督查组莅郑督查
航空港区邀院士
为干部“充电”
廉政历史人物纪录片
《正气贯古今》明晚播出
持续调整产业结构
努力扩大增长点
省政协常委视察团调研郑州
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
郑州再添4个省级出口基地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国棉三厂:
郑州人难忘的记忆
兴盛时期的国棉三厂门口红旗招展,大干快上的标语振奋人心。

本报记者 孙志刚 通讯员 冯建红 郭 琳 文/图

核心提示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记忆。

一座城市,也有一座城市的记忆。

我们生活在郑州,成长在郑州,或学习或工作在郑州。这里有我们或深厚或久远或尘封或新鲜的记忆。这记忆,记录着久远厚重的过去,承续着发展变化的现在,也连通着充满希望的未来。

生于斯长于斯,学习工作于斯,我们对这座城市的亘古与前世了解几何?是否知道这座城市在华夏文明传承中的地位和贡献,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3600年的商都文化抑或更远?是否熟悉那些穿越时空的“郑州记忆”, 是否知道“中国”一词源于这里?又是否留意这座城市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仍将继续发生的发展变化?是否憧憬过这座城市的未来和前方?

为了唤醒我们与这座城市的情感记忆,增进我们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和认识,点燃我们呵护和热爱、参与和支持、建设和发展这座城市的热情,郑州报业集团旗下的《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中原手机报和所属媒体官博、微信及全媒体集群,发起“‘郑之中’——我的城市记忆”大型征集活动,面向市民、面向社会乃至更大范围,征集记录、见证郑州发展变迁,记录、见证“我”与郑州渊源故事、情感记忆,这记忆,或许连着一直珍藏的物件宝器,或许是你蕴藏心底的一首诗歌、一段散文,或许是定格某个瞬间的一个镜头、一张图片、一个过往的情怀……对于这些人、这些事、这些文、这些物,你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和途径发来、寄来、送来,也可以联系我们的记者,对于有价值有故事的线索,我们将登门采访。对于情感真挚、文字优美的作品,我们将择优刊发并予以奖励。

在郑州,在与郑州有关的文字、图片和实物中,我们记住历史,留住乡愁,把握现在,望见未来……

沿棉纺西路一字排开的国棉一、三、四、五、六厂,曾经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郑州的纳税大户,创造了郑州纺织工业的辉煌。那也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一代人神往的地方,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染成丝丝棉纱,为人们送去温暖;他们用汗水浇灌着郑州这片沃土……几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虽然几个国棉厂风光不再,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总是情,揭开老纺织工人心中的那帘幕幔,那个历史舞台上的一幕幕仿佛又呈现眼前……

出生在三厂、成长在三厂、工作在三厂,从三厂报名参加上山下乡,从三厂投身从戎,除了在部队的三年,他的人生与三厂血肉相连。今年57岁的孙前如今还坚守着国棉三厂退休办。“我要守着三厂,为老伙计们服好务,也守着大家的寄托。”孙前说。

“闭上眼睛,一幕一幕,无不在回忆中,回忆那段让自己激情迸发的岁月。”一位老纺织工人回忆说。当年车间每年春秋两季的操作技术比武,能让很多的操作技术能手、操作技术标兵在上万人的车间一线工人中脱颖而出。有一句话在纺织厂流传很广:前纺脏,细纱忙,布机姑娘跑断肠。老工人介绍,布机车间的挡车工最忙,每次参加比武前,选手都会在既不影响工作情况下,又要加班训练,为的是在比赛当中取得优异成绩。

车间里坚持“四班三运转”工作模式,早8点、下午4点和晚上12点为交接班时间,大家都坚持出满勤,干满点。整点接班时间,一线女工都会提前20分钟到达工作岗位,做准备、搞清洁,有条不紊。从宿舍到车间,两点一线的生活虽然枯燥,但大家都感到紧张而充实。“工厂是我家,安全靠大家”“厂兴我荣,厂衰我耻”这些标语成为他们的信条。

在棉纺厂里还传承着“导师带徒”的优良传统,技术一流的工人做师傅,与一些新工人结对子,老师傅发挥“传、帮、带”作用,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新工人。车间里经常开展各种劳动竞赛、质量竞赛,各生产小组集体荣誉感特别强,你追我赶。大家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争当先进蔚然成风,几乎所有人都义无反顾地参与到比学赶帮超的生产热潮当中。 (下转六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