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北京锋锐律所案追踪
1953年的临别赠言
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
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
十部委联合发布《指导意见》
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穆斯林群众
喜庆开斋节
全市组织系统
部署下半年工作
专家聚郑纪念
商城发现60周年
上半年经开区
税收大幅增长
郑东新区上半年
财政收入近百亿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要抓好关键注重长效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李从新准备参加抗美援朝战地救护
同班36位同学热血写下——
1953年的临别赠言

李从新准备参加抗美援朝战地救护

同班36位同学热血写下——

赵成义 文/图

核心提示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记忆。

一座城市,也有一座城市的记忆。

我们生活在郑州,成长在郑州,或学习或工作在郑州。这里有我们或深厚或久远或尘封或新鲜的记忆。这记忆,记录着久远厚重的过去,承续着发展变化的现在,也连通着充满希望的未来。

生于斯长于斯,学习工作于斯,我们对这座城市的亘古与前世了解几何?是否知道这座城市在华夏文明传承中的地位和贡献,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3600年的商都文化抑或更远?是否熟悉那些穿越时空的“郑州记忆”, 是否知道“中国”一词源于这里?又是否留意这座城市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仍将继续发生的发展变化?是否憧憬过这座城市的未来和前方?

为了唤醒我们与这座城市的情感记忆,增进我们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和认识,点燃我们呵护和热爱、参与和支持、建设和发展这座城市的热情,郑州报业集团旗下的《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中原手机报和所属媒体官博、微信及全媒体集群,发起“‘郑之中’——我的城市记忆”大型征集活动,面向市民、面向社会乃至更大范围,征集记录、见证郑州发展变迁,记录、见证“我”与郑州渊源故事、情感记忆,这记忆,或许连着一直珍藏的物件宝器,或许是你蕴藏心底的一首诗歌、一段散文,或许是定格某个瞬间的一个镜头、一张图片、一个过往的情怀……对于这些人、这些事、这些文、这些物,你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和途径发来、寄来、送来,也可以联系我们的记者,对于有价值有故事的线索,我们将登门采访。对于情感真挚、文字优美的作品,我们将择优刊发并予以奖励。

在郑州,在与郑州有关的文字、图片和实物中,我们记住历史,留住乡愁,把握现在,望见未来……

姨母李从新,今年80岁,现在居住广州。姨母手中一个1953年的笔记本保存了半个多世纪,知道我喜欢收藏,老人便委托我保管。这个与我同龄的笔记本也是我最珍贵的物品之一。

1953年初,抗美援朝战争还在进行。当时,姨母18岁,在郑州师专学习。这年初,上级安排,选派优秀学生学习护理工作,随时准备入朝参加战地救护。姨母所在的班通过层层选拔后,包括她在内有两人有幸入选。1953年3月,姨母即将从郑州师专到郑州护理培训学校学习,这个笔记本是她郑州师专同班36位同学的临别赠言(如图)。

这些朴实无华、发自肺腑的赠言,不仅表达了学友间难舍难分的真挚感情,而且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又面临抗美援朝战争的非常年代,一代热血青年以祖国的需要为己任,渴望投身保卫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壮志豪情。

里面有他们对新中国发自内心的热爱。几乎每一条赠言里都有“祖国和人民”这些关键词,“一切为了祖国的需要,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老一辈郑州人淳朴而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跃然笔尖。“响应祖国的号召,走向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这是新中国新青年应有的高贵品质。”“你真正走向保卫祖国的最重大的岗位了……”“你是祖国的进步青年,毅然决然踏入祖国最需要的岗位”“我向你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你学习……”心中的羡慕和敬意,生动可见。 (下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