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导 读
防污治污 红黑榜
沧桑旧貌换新颜
郑州东站东广场有望2018年建成
我市首条定制
公交线路开跑
上半年航空港产业集聚区
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
中央财政拨付8亿资金
支持河南农田水利建设
做好各项隐患排查治理
确保安全形势持续好转
广州南沙开发区考察团
来郑参观考察东区建设
毕业生求职补贴发放到位
寒门学子人均领取1000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物保护修复:
沧桑旧貌换新颜

本报记者 左丽慧

系列报道之七

核心提示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根和魂。各类文物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见证与象征。

珍视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我们才能留住文化根脉,赢得美好未来。

著名考古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教授总结,郑州地区在中华文明发轫、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类型丰富、价值突出的历史文化遗存,郑州是东亚现代人出现到农业起源的核心地区,是华夏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核心地区,是中国统一王朝最早定都之地,是中国城市文明最早走向繁盛的核心地区,还是华夏传统文化体系形成发展与多元文化汇聚交融的核心地区。

近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我市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按照“依法保护、积极利用、彰显文明、强化传承”的原则,结合郑州实际多措并举、分类施策,积极做好文物、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管理、利用和传承,努力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为全面展示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经验做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探看文物工作者书写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融共生的崭新篇章,用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为民族复兴梦想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本报推出《厚重郑州·传承古今》系列报道。

岁月长河滔滔,凝聚古人智慧与文明的历史文物在风刀霜剑之下,难免容颜沧桑。修复并及时开放郑州文物古迹,既免去了“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寂寞,更使得它们在新的时代环境中,用自身蕴藏的深厚文化内涵,焕发出令世人惊艳的风采。

在荥阳高村乡油坊村,一座两重封闭式四合院格外引人注目——它正是油坊民居群中建筑格局和形态保留最为完整的秦氏旧宅。油坊村秦氏家族起源于明代洪武年间,于清代达到鼎盛,这些由秦氏家族修建的楼院式民居建筑,成为当时民居建筑的缩影。

“秦油坊民居群完整展现了豫中地区村庄的发展演变史。尤其是明清、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的村落演变,对研究中原地区民居文化、民风民俗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省古建研究院古建专家张家泰认为,秦油坊民居的保护与展示,不仅对整个秦油坊民居群的保护、展示和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还有利于建立对传统民居、民俗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认同感。

原来,郑州市文物局近年多方争取、筹集资金,(下转三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