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新郑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商户经营有序 市民买菜放心
刘太昌:风雨几十年 情洒乡村路
多管齐下治理大气污染
解放思想 振奋精神 狠抓落实
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加强执法开展巡查
督促工地绿色施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刘太昌:风雨几十年 情洒乡村路

本报记者 尹春灵

我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

近日,记者见到刘太昌老人时,他正在新郑市和庄镇老庄刘村的乡村道路上修路。

一辆电动三轮车、一把铁锨、一把锤子、一把扫帚……这就是刘太昌修补道路的工具。火热的太阳挂在天上,老人晒黑的脸上不时流下汗珠,衣服已经浸湿,晒黑的皮肤上已爬满皱纹,但粗糙的双手却不停歇。今年74岁的他, 已经这样在路上忙碌了29年。

1986年,刘太昌从铁路部门退休后,想为村里做点好事,想来想去,觉得修路大有可为,从此就与道路结下情缘。“先开始怕别人看到,自己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就早上起得可早,拉着架子车,把别人家门口不要的煤球渣、碎石子砖块拉到路上修路。”老人回忆道,“那时候都是土路,下过雨被车碾过就坑坑洼洼,我把别人不要的东西拉走,既帮他们清理了垃圾,又修补了道路,一举两得。”有时候,老人一天就拉七八车渣子,修补受损的路面,清除道路两边的杂草,将道路拾掇得干干净净。

每天都修路,老人也见证了道路的变化:土路、碎石路、柏油路……他修路的热情更高了。但是再好的路,也经不起长时间的碾轧,老人说:“有些小坑小洼,市政上的人搁不住来修。不修吧,从那走着就是不舒服。我就拉点东西把坑垫上。”老人说,看到一个个填好的坑,他心里很满足。

2006年3月,老庄刘村率先在全镇启动新型社区建设。为早日完成道路整修任务,让群众尽快走上通畅、平坦的柏油路,刘太昌不顾自己年事已高,第一个向支部请缨,义务担任道路施工巡视员。每天早上7点,他都会准时骑着三轮车带着铁锨、扫把等工具由南至北认真巡视,看到大街上哪儿脏了就扫扫,看到哪儿的垃圾太多了就清清,看到需要修补的地方就用铁锨平一平。不论刮风下雨,几乎天天如此。

多年下来,就连老人自己也记不清用坏了多少扫帚、铁锨、锤子,但是很多人都知道,这些年老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修路的步伐。因为修路,他不仅成了该村的“名人”,还声闻附近几个村庄。

除了义务修路,刘太昌老人还想着多为社会做点好事。这些年来,刘太昌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但在“献爱心、送温暖”方面却从来没有吝啬过。2008年,得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他寝食不安、彻夜难眠。第二天一大早,他来到镇民政所当场捐出500元爱心款。在缴纳特殊党费时,他又毫不犹豫地拿出了1000元。后来,西南旱灾和玉树抗震救灾期间,他又先后捐款1500元。

梦想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刘太昌老人也有他的梦想,他希望自己身体健康,能够永远做好事。这位坚毅的共产党员将自己的青春与热忱都奉献给了脚下的道路,将辛苦与甜蜜留给自己。他默默地用自己的善行义举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了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甘愿吃亏的崇高精神,就像他脚下的路一样,坚实踏实。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