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水务 上一版3  4下一版
闻“汛”早防 未“旱”先谋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闻“汛”早防 未“旱”先谋
——新郑市扎实推进防汛抗旱工作纪实
青岗庙水库除险加固后的工程全貌
望京楼水库管理人员监测、记录水位变化
辛店镇人和寨村通过河塘整治,打造人水和谐美丽乡村
工作人员在清点防汛抗旱物资
安全饮水工程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城关乡农田水利现代化示范乡镇建设项目打井施工现场
抗旱服务队利用供水车帮助群众浇地

本报记者 刘冬 沈磊 刘栓阳 文/图 通讯员 高桂芳 刘莹 柳晓光

今年,大旱之殇未曾消匿,防汛压力接踵而至。自6月1日全国进入主汛期以来,新郑市已连续出现9次局地强降雨过程,全市平均降雨总量142.7毫米,较常年同期高出82%,各主要河流共出现9次涨水过程。

防汛抗旱是对党委、政府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的考验,新郑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各级党组织把防汛抗旱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以勤政务实的作风赢得群众的广泛赞誉。

领导重视 一线督导

防汛抗旱工作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民生课题,新郑市委、市政府提前着手对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进行周密部署、细致安排。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分赴各乡镇实地督导抗旱工作,现场协调解决问题,督促水利部门准备水泵、电缆等抗旱物资;各乡镇广泛发动群众自筹资金积极抗旱,分包领导深入地头,普查无法正常出水机井,协调各方力量帮助群众维修水泵、更换配件;全市各单位按照各自职责,积极开展对口抗旱帮扶工作,迅速掀起全民抗旱高潮。

今年上半年,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省市两级防汛抗旱指挥办公室密切关注新郑防汛抗旱工作,先后亲临一线多次进行督察指导调研,在督察指导工作中,对新郑市的水库除险加固、抗旱物资储备情况、农村生活饮水安全保障、山洪灾害防御、防汛责任制度落实情况、防汛预案制定情况、防汛抢险队伍落实情况、重点工程重点部位的防汛抢险措施等工作进行全面察看督导。通过一系列督察指导,上级部门对新郑防汛抗旱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工作中存在的细节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性意见和建议,有效推动了防汛抗旱工作顺利开展。

闻“汛”早防 科学应对

近年来,新郑市极端天气出现的频次、强度均呈增加趋势,防汛形势严峻。为此,新郑市早动员、早部署,在今年汛期到来前1个月就召开全市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及早制定防汛抗旱工作方案,未雨绸缪,扎实抓好防汛抗灾的各项准备工作,筑牢一道道防汛安全屏障。

目前,该市已组织落实防汛群防队伍1.2万人、专业防汛队伍260人、铁锨1739把、铁镐295把、编织袋43000个、木桩1540根、橡皮艇8只。在做好常备物资储备和队伍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防汛信息化水平,建立自动化雨量信息采集站16座、自动雨量监测站11座、简易雨量站97个、简易水位站9个,实行水库全覆盖。

水库河道防汛、山洪灾害防御和城市防汛是新郑市防汛工作的重点。城区防汛方面,对市区排水管网、道路出水口进行清疏养护同时,对现有4座铁路立交桥(涵洞)泵站进行维修保养,并加大对排涝设施改造和整治力度,已查处并完成整改排涝隐患12处。河道防汛方面,通过对双洎河、黄水河、莲河城区段的综合治理,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安全隐患基本消除;对其他河段,通过河岸险工护砌、铺设防汛路等方式,进行临河险工的加固抢护。水库防汛方面,各水库管理单位实行24小时全员上岗,不间断巡查,保持启闭设备操作顺畅,及时观测雨量及库区水位变化,确保水库稳定运行。山丘区山洪灾害预防方面,6月初,该市水务局举办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培训会,针对该市西部、西北部和南部山区可能出现的突发性山洪灾害,为相关乡镇人员进行灾害防御知识培训。

同时,为切实加强防范,新郑市进一步细化了各项防汛责任制,完善了防汛抢险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机制,对专业机动防汛抢险队、防汛应急分队、群防队伍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并及早开展技术培训和演练,提高防汛队伍的实战能力,确保一旦发生险情,能够拉得出、顶得上。

据了解,新郑市境内共有双洎河、黄水河、莲河等12条主要河道,在册水库22座,拦河闸坝18座。有汛情无大灾,得益于抗灾能力的提高。去年,该市完成水利工程建设投资16亿元,通过对水库除险加固、河道综合治理、新建重建蓄水闸坝、河岸险工护砌等,营造起了一道防汛保安全的“水上长城”。

未 “旱”先谋 备而无忧

相比汛情,新郑的旱情更叫人揪心。新郑地处丘陵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年降雨量不足700毫米,干旱一直是制约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

新郑市连续几年遭遇大旱,农田“喊渴”,农民心急。今年,该市及早部署,做到“防”“抗”结合,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确保全市农业生产、生活用水得到保障。

新郑市加快抗旱应急水源建设,保证山丘区群众饮水安全,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保障生产用水。加强对抗旱设施、水源的管理和保护,搞好水库、闸坝等水利工程的科学调度,合理利用洪水资源,尽可能多拦多蓄,增加抗旱用水。另外,认真做好旱情动态分析和预测工作,科学调配水资源,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统筹协调生产和生态用水。开源、节流和保护并重,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广节水先进技术,积极推行节约用水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提高抗旱水源利用效率。

“我们加强对现有水利工程整修配套,增建各种抗旱应急设施,千方百计提供各种抗旱服务,抗旱服务队深入抗旱第一线,大力开展水利设施维修配套、流动扩浇等帮扶活动。”新郑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他们全员上阵,利用闲暇时间走乡入村进行旱情排查,同时利用宣传车、电视飞播等号召群众自发抗旱。

曾几何时,抗旱服务队因为大多从事流动灌溉抗旱服务,常被人们誉为“抗旱游击队”。虽然流动抗旱服务具有机动灵活、成本低、见效快的优势,但水源状况不稳定,特别是遇到长时间大旱,有设备也使不上劲。近几年来,新郑市注重加强对抗旱服务队的组建和演练,对抗旱服务队的机械设备及时进行检修和维护,保证机具设备随时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

同时,对全市的8700眼农田灌溉机井进行了升级改造,工程涉及全市所有乡镇(街道)200余个行政村,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33万余亩,并充分发挥效益,变“游击战”为“阵地战”,为老百姓的农业生产生活解了困境。

如今,经过多年历练,新郑市通过盘活现有资源,释放内在潜能,加快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探索建立起“一条龙”式、“点餐”式抗旱服务机制,力使服务延伸到基层一线,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实现点对点、精细化服务。

民生工程 固本强基

结合“三严三实”推动水利工作稳步发展,新郑市以“三查三保”为主线全力投入,投资兴建了一批高标准高质量民生工程,促进了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新郑市相关负责人说,饮水比用水更重要。饮水工程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建后长远效益的发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

近三年来,该市先后投资3.5亿元,修建了孟庄镇、辛店镇2座水厂,解决了296个行政村46万人的饮水问题,基本实现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在城镇供水上,投资6000万元,完成第一水厂改扩建和应急供水工程,目前投资4亿元的第二水厂供水工程正在建设过程中,完工后,日供水能力将达到15万立方米。

“有些自然条件差的地方,我们也不遗余力,确保让群众吃上干净水。”新郑市水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具茨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管委会青岗庙村地处山区,水源匮乏,去年持续高温天气,个别村组人畜饮水告急。该局得知这一情况后,派出两辆载满15吨干净卫生自来水的水罐车持续为村民爱心送水。该负责人介绍,对于地下水位下降相对较少的地区,积极协调施工单位与受益村组,通过增加泵管及配套电缆,将水泵下至动水位以下解决村民饮水问题;对于地下水位下降较深的地区,积极协调更换新泵解决;对水源枯竭的地区,通过管网延伸方式利用就近水源临时解决用水问题;针对暂不具备新打井条件的山丘区,给相关乡镇购置送水车,安排送水车定期送水,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

今年春季降雨量仅11.5毫米,尚不足去年同期降雨量的40%,新郑市农作物种植受旱面积达10万亩。该市大手笔投入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打通了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增强了农业抗旱能力。新郑市总投资1.5亿元在八千、薛店等11个乡镇完成新打机井1320眼、升级改造机井7500眼,实现了农用机井改造“五省、两防、两提高”的目的,共新增、恢复灌溉面积20万亩,年节水1050万立方米,节电450万千瓦时,节省工日14万个,节约耕地130亩,每亩浇地成本不超过10元。同时在完成观音寺镇现代化农田示范乡镇基础上,对城关乡进行现代化农田示范乡镇建设,为农作物丰产丰收提供有效保障。

另外,新郑围绕坡面防护、沟道治理、山洪排导、小型蓄水用水等工程进行建设,进行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相辅助,涵养水源,以达到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防治水土流失、防止山洪灾害、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