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步步惊心》
登大伾山有感
打捞落下去的光明
炙手可热
荷芳顾影见清凉 王国强 摄影
阅汉堂记
八路军后方医院
“六必居”启示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登大伾山有感

侯发山

初秋,游览大伾山。

山门上的对联一下子攫取了我的心:“邯郸道上,黄鹤楼头,一剑西风留幻迹;卫水桥边,浮丘林表,三山海路在尘寰。”横额题“青坛紫府”。“青坛”,即青坛山。相传,东汉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军,还师经过大伾山,在山上筑青坛祭告天地,谥大伾山为青坛山。“紫府”,指神仙所居之处。呵呵,能到神仙居所游览一遭,确是人生一大幸事。

大伾山是中国文字记载最早的名山之一。《尚书·禹贡》载:“东过洛油,至于大伾。”相传大禹治水,到过大伾山。历代称为“禹贡名山”。从那些摩崖石刻(题记)中可以看出,帝王将相、文人学士、登山览胜者代不乏人,多赋诗留言,刻碑勒石,抒发“登大伾、俯大河,怀大禹”的感慨豪情,其中以唐代的《洪经伦题记》和明代的王铎书法最为有名。看到那些石刻前驻足观赏、留影拍照的游客,当地的马金章兄自豪地说:“大伾山石刻,从唐代至明清时期共遗存460多处,因此,以欣赏大伾山摩崖石刻,鉴赏其书法、艺术价值为主题的‘大伾山摩崖石刻风情游’越来越火。”

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大伾山的大石佛。大石佛,古称大佛岩,倚山凿就,高与崖齐,整躯为岩石,为明代成化十年(1478年)装饰。大石佛结跏趺坐,面方颊圆,略呈梯形,形似弥勒佛像。目平视,唇紧闭,表情庄严。两肩立挺,脖颈较长,有三道肉领。左手抚膝,手心向下,右手曲肘举。手心向外,示“无畏印”。身穿五彩方格袈裟。因胸部残破,衣纹不清,似是双襟直垂……大石佛总高八丈,藏于七丈高的楼内,素有“八丈佛爷七丈楼”之称,为世界佛屋景观之唯一,以中国最早,北方最大而著称于世。随同的马金章兄解释说,古时,黄河流于其脚下,每到雨季,常会洪水泛滥,故雕石佛以镇之。山上寺庙洞阁棋布,始建于北魏的天宁寺,规模宏大,年代最早,寺内有藏经阁,原藏明代南藏经6053卷,为宗教典籍珍品。宋代的天齐庙、太平兴国寺、丰泽庙,元代的观音岩,明清的阳明书院、吕祖祠、禹王庙、张仙洞等建筑,皆各有其妙,为大伾山增光添彩。站在古柏环绕的古庙前,使人如入仙境,飘飘欲仙。

大伾山不像其他山登起来那么累,山路舒缓、平坦,可以一边走一边细细地品味。山上秀丽幽静,松柏苍郁,上千年的古柏随处可见,有的树干笔直,直至蓝天,树冠蓊郁,一副舍我其谁的霸道;有的树干遒劲斑驳,稀疏的树冠透出一股饱经岁月的沧桑……马金章兄介绍说,大伾山汉唐古柏400余株。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有一棵古柏从树根部裂开,中间钻出一棵槐树,当地称之为“柏抱槐”。两棵树同根共生,一样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看着两棵树如此亲密无间,相互依偎,我和爱人也在这棵树前合影留念,祈望我们也和“柏抱槐”一样,在人生的道路上同担风雨,共享阳光。

然而,大伾山又是很小的一座山,笔者说的“小”指的是海拔、面积和山势。大伾山系太行余脉,东西宽0.95公里,南北长1.75公里,面积约1.6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35米,平地高起70米。它不是丛山中的峻岭,而是平原突起的孤峰。尽管其“小”, 因其历史悠久(国保级文物1处10项,省保级文物8处),文化底蕴深厚,石刻艺术博大精深,并不影响其名山的地位。

由大伾山我想到了很多“小人物”。他们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可观的收入,他们做事图的不是“利”,也不是“名”,但是他们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就像大伾山一样,不高大,不险峻,但因其厚重的文化和内涵,永远矗立在中国名山之林!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