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新郑·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遗失声明
交通之窗
深度“嫁接”果满枝
健康
教育
创新模式 制度先行
传递正能量
雨夜献温情
安排部署下半年
纪检监察工作
微信公众号
“新郑关爱”开通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深度“嫁接”果满枝
□ 党风政风监督检查
账单网上晒得细 干群关系更紧密
网格长入村与群众交谈,了解社情民意。
包村律师深入网格发放普法资料,为群众讲解法律知识。

(上接T1版)除了依托网格化管理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排查体系,为实现矛盾纠纷的“内部消化”,新郑在全省首创了“1+3+1”矛盾化解模式,即在每一个二级网格内配备1个“法律明白人”、3名人民调解员和1名律师或法律工作者,既实现了矛盾纠纷“小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乡镇”,又让群众掌握了法律常识,增强了法律观念。

“1+3+1”效果怎么样?城关乡高皮匠村的“法律明白人”王喜林很有发言权:“法律明白人和人民调解员解决问题靠的是情和理,相对软,而律师靠的是法,相对硬。软硬结合,解决矛盾纠纷才更彻底。”不久前,村里老丁家的大儿子因车祸去世,留下一处房产,一家人为此产生纠纷。老王挨个做工作,还是无法达成一致,于是他又叫来民调员和包村律师。包村律师苗卿瑞结合婚姻法、继承法、物权法等法律条文,详细解释房产该如何处置,老丁一家很快便达成调解协议。

另外,新郑充分发挥各级网格长、村干部、民调员、下沉人员、驻村民警和五老人员的作用,构建四级稳定信息网络,并探索推行“一村一警”“一村一师”包村联系制度,实现重心下移,第一时间化解矛盾问题。2015年以来通过信息平台排查各类矛盾问题46919起,解决46355起,问题处置率达到98.8%。

□ 便民服务工作

公共服务送上门 群众办事不出村

对于入住辛店镇阳光花园社区的居民来说,“离养老保险缴费点较远”一度成为居民“老大难”问题。该社区三级网格长在了解情况后,当即与社保局下沉人员对接,该局下沉人员带着“命题作文”回到单位,很快给群众送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社区内装上了能够缴费的电话网点,群众足不出户就可办理业务。还有在新华路街道居住的鲍大娘,同样因为年事已高,无法到公证处办理房产赠予手续,公证处下沉人员主动上门送服务,为她开通了“绿色通道”。

从“群众跑腿”到“干部跑腿”,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网格代办制度” 是该市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让32个市直职能部门2608名下沉人员、614名一二三级网格长变身群众的“代办员”,解决群众“认不准门、找不到人”的问题,真正把“最后一公里”变成“服务零距离”。

此外,该市还把便民服务站建到了村里。从南阳丹江口库区移民到梨河镇新蛮子营村的彭新亭,在村里经营着一家生意红火的鱼庄。前几天,他将鱼庄的风干鱼成功注册了品牌,而整个办理过程竟然没出村,只是在村里便民服务站填了一张服务单,就有人帮他把各种证件办妥。这搁以前,不仅得往城里跑,有时候一两趟还不一定能办成。现在省劲多了,跑不到,有人代办;跑到了,现场能办结。

像这样的便民服务站,在新郑每个村(社区)都能见到,服务站里民政、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卫生、公安等服务窗口是“基本标配”,村三委干部和党员志愿者是“服务人员”,40多项与群众生活相关的行政审批、证照办理等是“业务主项”,更有家庭水电维修、农村低保申请、困难群众临时性救助、劳动力转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琐碎事项”。

近几年,入住新型社区的群众逐渐增多,居家过日子离不开柴米油盐,免不了头疼脑热,更少不了杂七杂八的棘手事。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社区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快速便捷的服务。为此,新郑以城市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等二级网格为重点,梳理出计生、民政、土地、社保等28项基本服务,推进“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建设;通过整合政务、商业、文体娱乐等服务资源,使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之内即可享受一站式服务。

在完善乡、村两级公共服务平台的同时,该市以“全国一流、省内领先”为目标重点打造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将于10月份投入使用,37个具有行政审批权限的职能部门159个行政审批事项和162个便民服务事项将被纳入,在服务项目、审批流程、办结时限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升级,压减办事流程,让群众办事“只跑一趟路、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同时,该市坚持“群众办事做减法,政府服务做加法”的工作理念,稳步推进“五单一网”制度改革工作,共梳理审批事项和日常业务办理事项321项。

□ 党风政风监督检查

账单网上晒得细 干群关系更紧密

“你看,用俺家电脑打开咱市的‘阳光村务网’,就能看见俺村的财务、低保、计划生育各种信息。”近日,新郑市龙湖镇荆垌村村民荆朝阳,向记者展示自己如何查看村务信息。“以前村里的低保户,大家常猜测是不是干部的‘关系’,现在敢透明公开,接受村民监督,俺们心里敞亮多了。”荆朝阳说。

“村务信息不公开,班子就不团结,村民心里有疙瘩,干群关系就容易出问题。现在一月一公开,村干部干啥了、咋干的、干得咋样,村民上网查一目了然。”荆垌村党支部书记胡志伟介绍,村务信息一直是群众关心的热点,也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焦点。“通过这个平台,村民关心的大事小事,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监督每笔钱的去向、用途。”

荆垌村的村务公开不是个例,从去年1月开始,新郑正式开通“阳光村务网”,全市16个乡镇(街道、管委会)辖区的所有村庄、社区村务信息均可网上查询,内容包含三资管理、农村低保、计生指标等九大类村务内容,不仅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也让村务在阳光下运行,让不公正的现象无处可藏。网站开通以来,目前点击率已经突破16万次。

“让村民明白,还干部清白。”新郑还以实施“四查四严三加强”机制为抓手,在三级网格推行“一账一榜一牌”制度,同时普遍设置举报投诉公示牌,公布监督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只有将权力晒在阳光下、关进了笼子里,才能消灭滋生腐败的土壤,引导村干部廉洁高效服务。”新郑市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也要求党员干部的工作要更加公开公正,才能经得起老百姓的监督,给老百姓一个明白账,给自己戴一个紧箍咒。

该市还健全以党委(党组)主体责任、纪检部门监督责任、领导干部“一岗双责”为核心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全市推行“三函两报告”制度;全面落实“四查四严三加强”监督检查机制,创新定期培训、定期巡查、区域共建机制;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将党风政风监督检查情况列入年度考核、评先选优主要内容,确保工作成效;强化监督促廉政。围绕元旦和春节等节点,强化教育引导,重申纪律约束,打好“预防针”,提高“免疫力”。自工作开展以来,重大活动费用总支出同比下降20%,“公务灶”接待费用较去年同比下降26%。

如今,经过“嫁接”后的基层四项基础制度,以民主科学决策为前提,以矛盾调解化解为基础,把便民服务作为核心落脚点,加之以党风政风监督检查作为保障,将过去千头万绪的多项制度归纳成为一套严密完善、务实高效的系统,使群众犹如手持一把“金钥匙”,轻松开启解决各类问题之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