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新郑·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西南大学“三下乡”小分队
新郑开展社会实践
公告送达
欧坟烟雨
把文化种进群众心田
声 明
郑国车马坑景区争创
郑州市旅游标准化试点单位
最美夕阳红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把文化种进群众心田

赵聪聪

金秋乐园社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只是新郑市“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缩影。

当前,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住进新型社区,成为新“市民”。然而如何使他们从“农民”到“市民”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素养等方面得到提升和转换,如何使他们与新生活相适应、与环境相协调、与发展相同步,成为许多地方急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围绕这一课题,新郑市自去年以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百支队伍、千名骨干、万家欢乐”文化惠民工程,通过变“送文化下乡”为“种文化在乡”,打造了“百支队伍”,培养了“千名骨干”,实现了“万家欢乐”。

“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之所以吸引了众多城乡群众,就在于其政府搭建平台、社区作为主力、群众才是主角的特点。政府为每个乡镇街道培养15至20名文艺骨干,为每个社区(村)培养5至10名文艺骨干,通过这些本土文艺骨干的作用,以身边人和事为蓝本创作喜闻乐见的文艺曲目,让群众作为演员直接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今年,新郑市又推出了“你学什么我教什么”订单式培训,为社区培养了无数支带不走、留得住、接地气的“自己人”的文艺队伍,实现了文化种在乡,幸福满家园。

白天去劳作,夜晚来歌舞,群众唱主角,自编、自演、自乐,这已经成了新郑市城乡群众一种独有的生活方式。参与文化活动的群众多了,喝酒打麻将、游手好闲寻衅滋事的人少了,孝老爱亲的人多了,邻里之间为小事拌嘴的少了。“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彻底点燃了群众的文化热情,让群众文化遍地生根,并释放正能量,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文化像春雨,悄然地滋润着新郑人的心田,也提升着新郑人的幸福感。“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不仅走进了群众心里,而且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催生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市民、单位也正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参与这项“民心工程”,对促进新郑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建设美丽新郑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