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青瑜 旗袍是清代的一种旗服,原分男装和女装,后来随着时代变迁,便演变成中国女性特有的服装。它不但浓缩了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国民族服饰发展的一个顶峰。 旗袍长盛不衰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省工省料,穿着方便;二是简洁流畅,一气呵成。 中国历代女装均有上襦下裙之分,外加各种配件,极为繁缛。而一袭旗袍就能取代一切,不但省去不少麻烦,还洋溢着简约之美。从领口看,旗袍可分高脚、矮脚、无领、元宝领;从开襟看,有直襟对开的直腰身大小巴,有交错直开襟、琵琶襟、全人字、直斜襟、弯刀襟、大刀襟等;从腰身看,分弯曲的、完全束腰身的;开叉,分高、中、低三种。旗袍有长有短,可根据时节、身段自由选择,可剪成到脚背的长旗袍,可剪成到膝盖以下的中旗袍,还可剪成膝盖以上的短旗袍……在当下风回轮转的流行时尚中,很难找到能与旗袍相媲美的款式设计。 自从19世纪40年代,旗袍经韩俊峰先生改进后,便带着逼人的魅力,将中国服饰带入“摩登”的范畴,带入艺术的审美领域。没有哪一种款式像旗袍一样,把中国的民族个性和艺术审美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她带着一种矜持美,一种矜持的文化、高贵和前卫,演绎了中国女性内心驻扎的含蓄、矜持又内敛的传统思想与都市女性主义复活的前卫思潮大碰撞,同时展示了中西文化在服装界的一次隐形交锋。新式旗袍的出现,展而不露地使女性的躯体美芬芳四射,柔媚而不失内敛,熨帖地迎合了当时中国女性的审美渴望和审美理想。 旗袍经过一段风靡和流行之后,已经成了一种古董,人们总是在历史的想象和记忆里寻找她的美感,寻找中国女性最动人的曲线美及高雅、矜持的文化内蕴。在争奇斗艳的街头,偶尔看到一袭崭新的旗袍,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回头凝望,带来的是几多怀旧的思绪,回望着旗袍的永恒魅力。正因为如此,具有东方女性美的旗袍早已飞出国界,受到各国妇女的青睐。 旗袍虽好,却对穿着它的人十分挑剔。一般来说,体型适中的中国女性最适宜穿旗袍。像上世纪30年代的电影明星胡蝶、阮玲玉、宋氏三姐妹中的宋庆龄、宋美龄,都给人留下她们身着旗袍的美丽身影。新中国成立后,像于蓝在电影《烈火中永生》中饰演的江姐,谢芳在《青春之歌》《早春二月》中饰演的林道静、陶岚,张曼玉在《花样年华》中饰演上海老市民,都因身着旗袍给人留下美丽的记忆。正因为旗袍能使中国女性显得亭亭玉立、身姿妖娆,所以它才可以在中国的服装领域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记得在我家乡豫东农村,无论是大姑娘小媳妇,很少有人穿旗袍。一是因为穷,买不起。二是买起也穿不起。因为与旗袍配套的长筒袜、高跟皮鞋价格不菲,而且在乡间压根就买不到。另外,乡间的环境不适宜穿高跟鞋。由此可见,在过去,旗袍全是为阔太太和富小姐们备下的,所以在“文化大革命”中,它自然就成了资产阶级的符号,几乎灭绝。不承想,改革开放后,旗袍又回归了它的流行温度。 当我在书斋囚禁20多年,带着我的一箱子款式各异的旗袍重新走进城市时,以一种历史的姿态出现在城市街头,绝不是为了寻求个性表达,而是一种无奈的逃离,或者说是有意在与时尚进行一次微弱的抗衡。因为面对瞬息万变的时尚旋风,很多人无力无心更无钱应对,所以只得将着装定格在历史深处,不但省钱,还能以不变应万变抵御摩登迷乱,不知道是不是另一种穷极思变?让书写着身份感的旗袍,从富贵的符号跌成了穷人的无奈和无力!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