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1版:封面 | 4下一版 | ![]() |
|
||||||||||||||||||||
|
||||
商城遗址 承载商都光荣与梦想 本报记者 王思俊 通讯员 康昊增 谷 一 核心提示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记忆。 一座城市,也有一座城市的记忆。 我们生活在郑州,成长在郑州,或学习或工作在郑州。这里有我们或深厚或久远或尘封或新鲜的记忆。这记忆,记录着久远厚重的过去,承续着发展变化的现在,也连通着充满希望的未来。 生于斯长于斯,学习工作于斯,我们对这座城市的亘古与前世了解几何?是否知道这座城市在华夏文明传承中的地位和贡献,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的黄帝文化、3600年的商都文化抑或更远?是否熟悉那些穿越时空的“郑州记忆”, 是否知道“中国”一词源于这里?又是否留意这座城市已经发生、正在发生、仍将继续发生的发展变化?是否憧憬过这座城市的未来和前方? 为了唤醒我们与这座城市的情感记忆,增进我们对这座城市的了解和认识,点燃我们呵护和热爱、参与和支持、建设和发展这座城市的热情,郑州报业集团旗下的《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中原手机报和所属媒体官博、微信及全媒体集群,发起“‘郑之中’——我的城市记忆”大型征集活动,面向市民、面向社会乃至更大范围,征集记录、见证郑州发展变迁,记录、见证“我”与郑州渊源故事、情感记忆,这记忆,或许连着一直珍藏的物件宝器,或许是你蕴藏心底的一首诗歌、一段散文,或许是定格某个瞬间的一个镜头、一张图片、一个过往的情怀……对于这些人、这些事、这些文、这些物,你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和途径发来、寄来、送来,也可以联系我们的记者,对于有价值有故事的线索,我们将登门采访。对于情感真挚、文字优美的作品,我们将择优刊发并予以奖励。 在郑州,在与郑州有关的文字、图片和实物中,我们记住历史,留住乡愁,把握现在,望见未来…… 漫步商城遗址公园,历经风雨的古城墙,记载着郑州曾经的辉煌与沧桑、壮美和梦想。 “一个小学教师的偶然揭秘,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发现,让沉睡3600年的商城遗址拂去了神秘面纱。”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研究生、在管城区文物局工作的郑晓旭,向记者讲述商城遗址被发现的细节。 上个世纪50年代,管城区南学街小学教师、原河南古迹研究会会员韩维周,在郑州市城南二里岗一带的施工现场,意外发现并采集了一些陶片和磨制石器,经过鉴定属于商代文化遗存,由此拉开了郑州商代遗址发现、发掘、研究的序幕。 此后,在以河南省著名考古学家安金槐为代表的考古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下,经钻探、挖掘搞清了由夯土围成的近方形内城垣遗址,后来又在城内发现了宫殿遗址,并最终确认郑州商城是一座拥有三重城垣、规模浩大的商代早期都城遗址。陆续发现的3座青铜器窖藏坑,出土了杜岭1号方鼎、杜岭2号方鼎等众多青铜礼器。如今,杜岭1号方鼎和杜岭2号方鼎,分别被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收藏。 郑州商城遗址布局,体现“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中国古城址的城郭之制,“外圆内方”的建造理念契合古人“天圆地方”观念。郑州商城建都,历经3600年,揭开了商代早期历史新篇章。 众多重大考古发现,让专家围绕郑州商代遗址展开了持久讨论,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讨论与研究后,“亳都说”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2004年11月1日~5日,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在郑州召开,专家们认为,郑州商城作为商代早期建立的一座都城,迄今已有3600年历史,建筑规模之大、规划布局之严整、文化内涵之丰富,堪称当时世界之最,一致赞同古都郑州与西安、北京、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七大古都一起并称“中国八大古都”。 在这片热土上,还相继演绎姬鲜封管、列子御风、李商隐登夕阳楼、苏轼别弟等精彩故事。 如今,商城遗址公园内,银杏树、七叶树、海棠树、山楂树及各色花树灌丛相映成趣,景色优美,绿意盎然,成为人们休闲、散步、乘凉、玩耍好去处。 (下转二版)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