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1版:封面 |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 李焱 图 “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一首《乡愁》,写尽绵长思乡情怀,令人传诵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无数热血青年背起行囊离开家乡到远方打拼新的生活,对家乡的牵挂也却从未间断;留守故土的,更是对家园的一草一木充满深情——新的时代里,过去的乡村会变成什么模样、未来的乡村将走向何方?我市各级各部门,也对这一关注度颇高的难题进行了探索性解答。 “近5年来,郑州大学城乡建设研究院知新营造机构对郑州及周边地区古村落、古民居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调研普查。目前,郑州及其周边古村落、古民居尚有一定的存续量,分布较为分散,整体村落形态保存完好或古民居集中分布地区多集中于偏远山区;在平原地区的古民居则多呈零星、散落分布。”郑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红医告诉记者,据她了解,在对传统村落及传统民居保护方面,郑州市对已经确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及古村落,(下转三版)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