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1/2015-09/03/03/2015090303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无数抗战英雄 为郑州开启和平新生活
烽火中的郑州抗战 我们不能忘却的纪念
0903停电
0903经开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烽火中的郑州抗战 我们不能忘却的纪念
豫西抗日纪念馆曾为抗战司令部
市民参观郑州抗战图片展

本报记者 潘燕 李娜 文 丁友明 图

(上接一版)

抗战重大事件 如今提起仍让人潸然泪下

纵观抗战史,“郑州大轰炸”“花园口决堤”“郑州之战”……这些事件如今提起来,依然会让曾经经历过的“老郑州”潸然泪下。

记者在查阅资料、走访当事人的基础上,整理了当时发生在郑州、影响全国的重大抗战事件。

■“郑州大轰炸”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1938年2月8日,日军飞机从安阳机场起飞,轰炸郑州北部的黄河铁路桥,战争烽火开始逼近郑州。1938年2月14日,正是中国的传统佳节元宵节,上午10时,15架日机突然侵袭郑州。“一霎间,民房、宾馆、学校都被炸成了灰烬,树上挂着人的尸体……”家住北顺城街团结里的原郑州华阳春饭店伙计赵长海回忆说。根据史料,那次轰炸被炸死、炸伤百姓500余人,三天时间才将尸体清理完毕。继第一次轰炸郑州后,日军又多次对郑州的城区、乡村进行轰炸,造成平民大量伤亡。

■“炸毁黄河铁路桥”

郑州黄河铁路桥原址在黄河风景游览区入口处右侧,总长3010.2米,当时是京汉线上最长的桥梁。1938年,随着日军对中原地区的入侵,郑州处境危险,面对日军的紧逼,郑州一带守军实施“焦土抗战”,对一些战略目标实行有计划的破坏、外迁,以便郑州沦陷后留给日军一座立足困难、无法长期固守的“空城”。1938年2月12日,为阻击日军南犯,保卫郑州,巩固洛阳和潼关的战略地位,中国守军和当局炸毁了黄河铁路桥。同时,巩县兵工厂迁往后方,并拆除了京汉、陇海铁路线。

■“花园口决堤”

1938年3月“台儿庄大捷”后,失败的日军改变策略,5月17日,为了截断中国守军的退路,主力进至内黄集,攻占兰封(今兰考),中国守军以10万大军组成豫东兵团,开展“兰封会战”。5月23日,兰封失陷。随后,日军取开封,陷中牟,企图沿陇海线西取郑州,沿平汉线南下,直捣武汉。十万火急下,蒋介石召开最高军事会议,策定豫东大军向豫西山地作战略上之转进,同时决定黄河决口,企图做成大规模的泛滥,阻敌西进。决口事件事关重大,原本计划在中牟县赵口决堤,赵口在中牟县城东北25公里,按照计划,此处决堤,沿线大部分是日军占领区,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从6月4日到6月7日,赵口两处决口,可是决口内河身出现了沙洲,堵塞口门,决口失败。随后,国民党决定再次决堤,地点定于赵口以西的花园口附近。6月9日上午,花园口开始放水,口门下的4个村庄全部冲毁,所幸村民预先知道决堤而及时迁走,并没有人伤亡。可是,当日,突然暴雨倾盆,这场雨让决口陡然变大,洪水最终冲垮了两道决口间的50米长堤。至此,黄河改道,大水由此冲向了千里平川……自此事件,日军被黄河水阻隔,暂时放弃了从平汉线进攻郑州和武汉的计划。可是同时,黄河水淹没地区从西北到东南,共长400多公里,宽数十里,流经豫、皖、苏三省,形成区域广泛的“黄泛区”,成为中日两军的“军事分界线”。据国民政府抗战胜利后发布的统计,花园口决堤,死亡民众89万人,1200万人受灾,1942~1947年,豫、皖、苏三省多次遭遇特大蝗灾。“花园口决堤”成为抗战史上与长沙大火、重庆防空洞惨剧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抗战胜利后,1946~1947年,进行了黄河堵口工程。

■“郑州之战”

1941年9月,日军发动长沙战役,为了牵制驻河南的中国军队南下支援,10月2日,日军约5万人分三路进犯郑州,遭到守军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第四集团军的阻击,双方死伤惨重。最终由于敌人火力过猛,第三集团军撤至郑州南十八里河、西南黄岗寺一带。10月4日,郑州沦陷。10月底、11月初,中国守军全面反攻,收复了郑州、广武,迫使日军龟缩于中牟县城、邙山头霸王城。在郑州沦陷的一个多月里,日军制造了上河王村惨案、黄岗寺惨案等血腥屠杀。

■“沦陷”

1944年1月24日,日军大本营为摆脱太平洋战争的困境,同时逼迫蒋介石投降,决定发动豫湘桂战役。4月18日,豫湘桂战役第一阶段作战——豫中会战开始。豫中会战中,日军向南边的郑州、荥阳、新郑、密县等地发起攻击。4月20日,郑州沦陷。郑州开始了长达1年多的日军占领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