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感恩教师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省试点培养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听,梦想拔节的声音
庆祝第31个教师节
各区表彰教育先进
全省共有教职工145.51万人
全省师德标兵表彰会昨举行
10人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章”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听,梦想拔节的声音

本报记者 赵文静 王红

春种梦想,夏育成荫,秋实可掇。不经意间,第31个教师节来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你不仅是教课的老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习近平总书记更进一步阐明了好老师的四个标准,并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总书记的讲话既清楚地诠释了老师的责任和使命,又道出了社会对好老师的渴盼!

“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对于我市8万余名中小学教师来说,无论是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的老教师,倾尽爱心、传递师德大爱的最美老师,还是玩转“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以专业提升推动课程改革的一线名师,初登讲台、谦虚好学、敢想敢为的“90后”麻辣鲜师……他们都在平凡的坚守中,一步一步践行着心中的教育梦想。在这个最美的节日里,本报记者带您去听听他们梦想拔节的声音。

想念那身戎装

更想念孩子们渴求的眼睛

他,是一名抗日老兵,曾在战场浴血厮杀;放下长枪,脱下军装,他又站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

初见离休老干部王书文,是在老人家中。和预想的不同,窗明几净的屋里,没有成堆的书墨飘香,也没有抗日老兵的一点印迹。四下里,整整齐齐摆满的,都是小孙子日常的各种玩具。

只是谈及那段战争岁月,老人温和的笑容里突然多了几分严肃、几分坚毅。“1943年我当兵的时候,只有16岁。那年黄河决堤,我跟着村里人稀里糊涂入伍,起初只是为了讨生活,直到半年后部队被八路军收编,后来在老战士的教育下,我才渐渐明白,当兵打鬼子,是为了不当亡国奴。”

王书文说:“曾经有一次,为了保卫延安,部队急行军走了3个多月,每天夜里赶路,白天扎营,最远一晚上能走180里地;那时候,我个子还没手里的枪高,可照样扛着飞奔。遇到敌人,那就迎着枪弹上;打仗时,受过伤、跳过山崖、立过功,却从来没觉得怕,因为当时想法很简单,我是战士,打鬼子,死了也值。”

新中国成立后,王书文因为伤病脱下军装、拾起了书本。从初中、高中、大学,他一路读书,不仅在中国农业大学求学,还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进修了3年半。1963年,王书文学成返郑,成为郑州七中一名政治老师。

此后,他的生活就被备课、讲课、改作业的事务填满。在学生们眼里,王老师教学一丝不苟,但待人却温和宽容;学生犯了错,他批评和关心双管齐下,总能让孩子心服口服;学生之间有矛盾,他从不急着断黑白,而是全面了解来龙去脉,化解问题;学生给他挑“刺”,他闻错即改,当面给孩子道歉……学生们都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老师!

从士兵到老师,命运的转换让人始料不及。回忆往昔,已是耄耋之年的王书文只是淡淡地说:“我想念那身戎装,更牵挂讲台下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睛。”

以美丽的姿态“播种”美的种子

最美教师,有人是山谷间的君子兰,有人是麦田里的守望者,而她,却是播撒美丽的精灵。她是首届“河南最美教师”获得者——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教师李迪。

自从走上讲台,李迪在郑州科技工业学校担任班主任已经超过10年。见过她的人都觉得,她是个特别“好脾气”的人。有人曾当面问她,当老师这么“好脾气”,怎么能够降伏那些刁钻古怪的学生呢?对此,李迪有自己的“法宝”:“我的优势就是一颗单纯、真诚和年轻的心。”

“我2005年开始担任班主任,班里学生非常调皮,甚至气得我几次想要辞去班主任工作。”李迪说,没想到学生们用一种独特的方法挽留她:“学生们用学校的高音喇叭喊‘李老师,我们错了,请你原谅我们’。”这件小事让李迪看到了学生们的可爱之处。随后,李迪立志做一个让学生们喜爱的老师。她说:“班级就是学生的家,让学生参加家庭活动,为这家的建设付出汗水。她们为这个家付出的越多,爱得也就越深。”

关于梦想,李迪说,我把自己的每一天都当成修炼美丽的过程,以美丽的姿态感染身边或远方的人,让美的种子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藏班孩子的“仝爸爸”

在郑州四中西藏班,有一群特殊而又平凡的教师,他们既当老师,又当父母,仝允波就是其中的一员。参加教育工作34年,担任藏班班主任就有21年,仝允波用热血与汗水浇灌着来自雪域高原的格桑花,孩子们都喜欢叫他“仝爸爸”。

“藏族学生刚来到内地时,大多只有十来岁,不会洗碗洗衣,不会铺床叠被,天热不知减衣,天冷不知加衣。”仝允波便手把手地教他们,每天把天气预报写在黑板边上。

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和语言上的障碍,不少来自西藏偏僻牧区的孩子们对汉族老师不信任,对老师的教育会有抵触情绪。仝允波还记得担任西藏班初二(2)班班主任时,班里有名的“牢骚大王”次仁旺堆。有一次上早操,次仁旺堆装病躲在寝室。仝允波没有拆穿他、批评他,而是关切地询问“病情”,背他去医务室检查。“老师,我装病不是不想上早操,我就想试试看你是不是嫌我身上脏、是不是真心关心我们,爱我们……”后来,次仁旺堆悄悄告诉仝老师。记不得多少次和孩子们朝夕相伴,记不得与多少个孩子促膝长谈,记不得多少年没回家吃年夜饭……就这样,藏班孩子和仝老师,从最初的桀骜不驯到后来的惺惺相惜,从最初的针锋相对变成了后来的温暖亲切。

“藏族孩子不远万里来到四中,远离父母,我们应先当父母,后当老师。”这是四中西藏班老师们共同坚守的责任和承诺。

“90后”麻辣鲜师遇上“90后”猴孩子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优美的旋律仿佛还在耳畔,走出大学校园,走进高中校园,1991年出生的商丘姑娘韩晗早已完成了身份的转换,成为市实验高级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

两年前,第一次登上讲台,韩晗特意换上高跟鞋、深色的正装,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成熟些,心里担心“镇”不住学生。“班里的孩子大多是‘95后’,我们年龄相差不大,交流起来很轻松。”韩晗告诉记者,其实,真正能“镇”得住学生的法宝是丰富的课外知识和妙趣横生的开放课堂。

“韩老师把单词在很短的时间迅速播放,然后让大家比赛,看谁记得多。”高三创新一班赵文惠最喜欢韩晗的纯英文课堂。她说,韩老师还把BBC新闻、热播美剧、流行歌曲等内容“糅”进英语课堂里,跟大家互动交流。不少同学私下里都叫韩老师“女神”“Vera”。

市实验高级中学的“90后”老师还有不少,他们可都是来自985高校和师范院校的高才生。当“90后”麻辣鲜师遇上“90后”猴孩子们,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打破枯燥的教条和模式,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生动、趣味十足是不少学生给这些“90后”老师贴上的标签。

“总感觉您像一个大姐姐,和我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和热情,上起课来生动有趣又认真,一路有您陪伴,好开心。”“猴子王,猴孩子们心疼你,祝你一直美美哒。”教师节到了,学生给韩晗的节日贺卡上,洋溢着满满的祝福。韩晗翻看着笑笑说:“只要猴孩子们喜欢,再苦再累都值了,我得再加把劲啦。”

做一名真正的麦田守望者

“支教是一种经历,是一种磨炼,更是一笔人生财富。”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教育对口支援的号召,作为郑州市第八批援疆支教教师,郑州八中地理老师张长江去年接过援疆支教接力棒,赶赴新疆哈密地区哈密市二中开始一学期的支教任务。

“初次走进哈密市二中校园,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求知若渴的眼光目不转睛地望着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在慢慢地接触中,张长江发现这里的孩子基础有点儿差,但是他们很淳朴,很真诚,很好学。

作为援疆教师的领队,张长江积极组织援疆支教教师在一起进行教研活动,按照郑州支教教师的“四个一”量化指标标准,开展高标准的公开课、精彩的专题讲座、生动的专题活动,并参与负责课外工作,和当地老师结对子发挥“传、帮、带”作用,把我市实施课程改革的成熟教学经验带到新疆孩子的课堂上。

援疆支教工作给张长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天夜晚,结束一天的工作,收拾好东西回到宿舍,打开小台灯,张长江都会记录下点点滴滴。“作为一名支教教师,希望自己确实能做点什么,哪怕是影响边区的一个孩子,都会让我心境坦然、温暖、纯净。”他说,希望自己在这个急功近利的年代里,做个真正的麦田守望者,踏踏实实教好书,育好人。

身为老师 不能辜负学生的信任

59岁的她,是医学硕士,是法学博士;是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是高校教授……虽然她有很多的身份“标签”,但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师生心中,她是热情似火的“恩慈”姐姐。

27年前,颜志伟弃医从教,从妇产科的手术台走进高等学府。讲台上,颜志伟承担的是司法鉴定学、法医学、微量物证与毒物毒品检验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为了让这些“难懂”的科目,让学生学得会、学得透,她每次上课前都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做准备。凭着过硬的专业能力、完备的教程课件、生动的课堂语言,颜志伟的课上始终掌声不断。

对待学生,颜志伟就像自己的孩子:特困生刘延峰身患重病,她捐出自己刚刚拿到的科研成果奖;全校教师优质课大赛,她把奖金捐给学校图书馆;贫困生回不了家,她拿钱给学生买票;学校心理咨询室没空调,她自己拿钱装;大学新生突患恶疾,她一次捐了2.64万元……

为了帮助更多学生,1998年,颜志伟注册成为河南省红十字会的志愿者。17年来,她不断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曾经资助136名贫困失学儿童重返课堂。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历次爱心援助活动中,颜志伟捐出的善款已有35万余元。别人说她傻,颜志伟说:“学生来到学校,就是把生命中的一段交给老师,这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我不能辜负他们。”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