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国家司法考试开考 郑州成第二大考区
完善法规 为文物事业保驾护航
国内外近三万人
参加绿城徒步走
郑州“大井字+环形”高架轮廓即将成型
航空港区空港片区
明年年底“出形象”
科普日多项活动
邀您拥抱智慧生活
全国残运会河南摘17金6破纪录
距2015郑州航展开幕还有5天
非法集资g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完善法规 为文物事业保驾护航
系列报道之九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核心提示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根和魂。各类文物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见证与象征。

珍视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我们才能留住文化根脉、赢得美好未来。

著名考古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教授总结,郑州地区在中华文明发轫、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类型丰富、价值突出的历史文化遗存,郑州是东亚现代人出现到农业起源的核心地区,是华夏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核心地区,是中国统一王朝最早定都之地,是中国城市文明最早走向繁盛的核心地区,还是华夏传统文化体系形成发展与多元文化汇聚交融的核心地区。

近年来特别是近三年来,我市把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谋划,按照“依法保护、积极利用、彰显文明、强化传承”的原则,结合郑州实际多措并举、分类施策,积极做好文物、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管理、利用和传承,努力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为全面展示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经验做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探看文物工作者书写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融共生的崭新篇章,用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为民族复兴梦想注入强大精神力量,本报推出《厚重郑州·传承古今》系列报道。

作为春秋诸侯争霸时期中原地区发展状况和文化历史的见证者,郑韩故城可谓是新郑当地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宝藏。从去年12月起,在城墙上挖渠、取土、野炊、排污等行为,都已经被明令禁止——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的《郑州市郑韩故城遗址保护条例》作为针对遗址保护出台的地方性法规,为郑韩故城披上了“金钟罩”。记者了解到,享受这种“待遇”的还有郑州商城遗址、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可以说,法律法规的出台,为郑州文物遗产保驾护航。

据介绍,《文物保护法》1982年颁布实施,是我国文物保护领域的第一部法律。2002年,《文物保护法》经过全面修订,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目前,我国制定发布与文物保护和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文件总数已经超过600项,基本覆盖了文物工作的各个重要方面。同时,为契合时代发展需要,修法工作也一直在持续开展之中。

专家指出,近年来,在大遗址保护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博物馆免费开放、社会文物管理等方面,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这些被实践证明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需要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下转二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