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区街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村村都有文艺队 人人都会小绝活
“一进两问”解民忧
化解矛盾提升群众满意度
让社区成为居民的主心骨
启动科普日宣传活动
中国心理健康万里行
昨在文化路街道开坛
建设路办事处推进城市管理
爱心超市中秋送温暖
古荥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技术送上门 专治病虫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村村都有文艺队 人人都会小绝活
惠济区民俗文化队伍蓬勃发展

本报讯(记者 栾月琳 通讯员 张超 王娟)课间时分,惠济区大河路中心小学操场上热闹非常,两支由四五年级学生组成的舞龙队、舞狮队正在紧张排练,这是该区独具特色的民俗体育“第二课堂”。能有这样别出心裁的教学课程源于该区悠久广泛的民俗文化基础。在惠济区,舞龙、舞狮、盘鼓等大大小小的民俗文艺队伍有二百余支,浓重的民俗文艺气息已经渗入全区的每个角落。

李学增是惠济区大河路办事处惠济桥村村民,从小酷爱武术,一次偶然的舞狮表演,让他和在武馆任教的爱人产生了筹办舞狮团的想法。1996年,凭着较好的武术根底,李学增夫妇带着自家叔叔和弟兄成立了“郑州炫耀武狮团”,仅靠着一个鼓、两个钗和两头狮子开始了他们的“演艺生涯”。“刚成立那会儿,我们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在家练舞狮,农闲了,就给乡亲们演演,春节了,就到镇上练练,时间长了,我们在方圆几十里也有了名气,武狮队伍也壮大了。”回忆起当年的经历,李学增感慨万千。为了提高技术,李学增还专门跑到广东佛山学习南狮表演,把北狮的猛、南狮的灵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舞狮表演形式。现如今,李学增的舞狮队伍也由以前的两头狮子、十几个人发展成现在的百十头狮子、200多人的团队,就连大河路中心小学的民俗课堂也是请的他们作为辅导老师。

像李学增这样的民俗文化团体还有很多,花园口申庄的舞龙、贾河村的盘鼓等都是惠济区别具一格的“民俗品牌”。凭借悠久的民间文化传统,惠济区民俗文化蓬勃发展,文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全区54个行政村90%以上都有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民间文艺表演队伍和文化阵地。据不完全统计,辖区约有群众文艺团队240余支,内容涵盖狮舞、花鼓、秧歌、盘鼓、高中跷、旱船、毛驴、花棍舞等30多种。

如何让民俗文化走进群众,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惠济区有自己的模式。辖区民间艺人陈雪香从事剪纸手艺多年,她的“十二生肖”“民族服饰”“花鸟草虫”等作品曾获得省内外多项奖励。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剪纸艺术,惠济区建立了民间剪纸艺术基地,在多个民俗村开发剪纸特色项目,还将剪纸纳入辖区小学的第二课堂,成为学校的特色教育项目,还有烙画、书法等多种民俗文艺课程,深受师生喜爱。

为进一步发展群众文化事业,近年来,惠济区广泛开展民间文艺展演,组织文艺爱好者、艺术团、民间文艺协会送文艺下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同时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型广场文化活动。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