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郑东足迹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创新管理矢志不懈追求
集约发展书写生动传奇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创新管理矢志不懈追求

“人是城市的核心,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终极服务对象。新区硬件建成后,软件也要拉高标杆,实现高水平的服务和管理。”

这是2009年6月18日,当初郑东新区规划建设的决策者,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参观郑东新区时提出的要求。

实现高水平的服务和管理,应该也必须成为新区之“新”的要义之一。郑东新区多年建设、发展成就的取得,得益于高起点的规划、高品位的设计、高质量的建设,也得益于和谐征迁打下的坚实根基,得益于精细化管理的一以贯之,对创新管理的不懈追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区的建设管理,用创新促进步、以创新增动力。

(一)

“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建新区”。李克强同志当年的要求,已是12周岁的郑东新区,作为生态城市、环形城市、共生城市、新陈代谢城市和地域文化城市的模板,已享誉省内,驰名全国。

(二)

郑东新区城市管理之所以能够顺风顺水,首先得益于和谐征迁打下的坚实、稳固根基。

郑东新区把棚户区改造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目前,京港澳高速以西25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改造全部完成,建设5个安置区450万平方米,共有6万回迁群众搬入配套完善的城市新居。龙湖、白沙区域13个新型社区正在建设,建筑总面积1155万平方米,累计开工671万平方米,2015年年底前可竣工240万平方米。同时,同步推进农村改社区、村委改居委、农民改市民、村民改股民等“四改”工作,加速破解城乡二元壁垒。

如此繁重的动迁、安置,没有发生一起与征迁问题有关的重大纠纷事件,这,堪称奇迹。

“奇迹”的缔造,不是偶然和幸运。为保证征迁的有序推进,工作人员大量学习外地先进经验;高标准制定政策,并确保执行,实施征迁目标责任制,主要领导分包征迁村,深入一线;恪守权力边界,坚持阳光征迁、和谐征迁、人性化征迁、文明征迁,接受群众监督;以人为本,妥善安置过渡群众,探索和逐步解决征地农民的社保、就业、养老等问题;抓好安置小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为回迁群众生活提供便利。

郑东新区在征地拆迁实践中形成的“阳光、和谐”征迁工作办法,为郑州市其他地区推进城镇化提供了经验。

(三)

“人是城市的核心”, 城市的主体始终应该是人。

为书写出大写而立体的“人”,近年来,郑东新区积极推进“三级三类”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打造5—10—15分钟三个层次便民服务圈。全区共规划区级便民服务中心33个,其中,建成区14个,在建区域预留19个。建成后,将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难事不出区”的目标。

目前,东区共有城市社区48个(包括村改居社区21个),创建星级社区22个,社区用房面积达2万平方米,社区信息化共享平台建成投用,阿卡迪亚社区、正弘山社区先后被民政部评为国家级和谐社区。

(四)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读法。”对新区而言,创新社区管理,是对“小社会”的维护,在“小社会”之外,新区更要做好整体“大社会”的综合治理。

近年来,郑东新区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一口办理、限时办结的原则,积极推行行政权责清单、行政审批事项清单、产业集聚区企业投资项目管理负面清单、行政事业性收费清单、政府性基金清单和政务服务网“五单一网”建设,推动所有审批事项100%进驻服务中心。同时推行超期默认、标准化服务等,办结时限控制在“1、3、7”个工作日内。

同时,郑东新区积极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建立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实行动态化网格管理,推动管理力量下沉,把服务带到群众身边、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切实解决“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难题,实现了小网格、大成效的管理目标。

只要继续尊重、因循新区建设规律,找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时刻践行为民发展、发展为民,矢志不移地继续努力追求卓越,郑东新区必将继续以先行区、首善区和示范区的姿态,引领、示范、带动郑州都市区又好又快地建设,为郑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做出更多积极贡献。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