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大国总理郑情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当时若不登高望
谁信东流海洋深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昔日无名池塘村 如今宜居现代城
当时若不登高望
谁信东流海洋深

当时若不登高望

谁信东流海洋深

公元二○一五年,仲秋。

中原腹地,郑东新区。

“清溪流过碧云天,空水澄鲜一色秋”。

如意湖畔,280米高千玺广场直插云霄,傲视群雄;

如意湖里,三两游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回河南老家”考察第三天的大国总理李克强,登上千玺广场,俯瞰郑东新区新貌。

视野所及,生机盎然,和谐流畅。

东区!东区!郑东,新区!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片土地,孕育着生机和力量!承载着重托和希望!也书写着传奇和巨章!

感受着脚下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仰望着云白风轻的蓝天,共和国总理的思绪,慢慢回到十多年前。

十几年前,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运筹帷幄,决策拍板规划、建设郑东新区,为郑州、为河南的发展拓展新的空间、增添新的动力、树立新的标杆。

您看,和当年规划一个样

记者 罗金羽 李记 马健

总理与河南 渊源数不完

1998年,李克强任河南省委副书记,随后当选代省长、省长。

2002年起,担任河南省委书记,2004年离开河南。

7年,李克强先后在河南工作、生活近7年。

7年时间,李克强跑遍了河南的山山水水。河南人民和他之间,培养出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

这样的情感,历经时间的发酵,愈显浓烈醇香。

提起“总理与河南”,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中原崛起”。

2002年末,李克强明确提出“中原崛起”,指出其有三个标志:“再经过近20年的努力,河南经济发展水平要达到全国当时的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河南的发展要走在中西部前列。”在之后,他还将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纳入其中。

提起“总理与河南”,当然还有“中原城市群”。

2003年,李克强明确提出“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当年8月,河南正式通报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以‘大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济源、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等8个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李克强曾说:“没有中原城市群这个柱石,河南这个经济大厦就不能显出巍然挺拔;而没有县域经济这一基石,整个河南经济大厦就不稳。”

提起“总理与河南”,浓墨重彩的,还有“郑东新区”。

2000年,李克强3次向郑州市“喊话”,要求规划新区,使之成为中原城市群新的增长点。李克强曾几十次到建设现场解决问题。截至2014年底,郑东新区建成区面积105平方公里,入住人口105万,入驻企业3万余家,2014年全口径税收完成145亿元。

虽然于2004年离开河南,但李克强对河南的关注,从未间断。他在许多场合,都透露出对河南老乡深厚的情感。

2009年6月中旬,离开河南4年半的李克强,风尘仆仆重返故地。

他说,来到河南,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对于河南,我是依依不舍的。

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说:“我感受到河南在各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我由衷地感到自豪,因为我们是‘家里人’!”

即便偶遇河南老乡,克强总理也不忘介绍自己与河南的渊源。

2013年10月份的一天,李克强陪印度总理辛格游故宫,中间问起一位游客的家乡,游客回答说郑州,“我在你们那工作过。”克强总理很开心地说,并向辛格解释“我曾是河南省长”。

总理与河南 依依不舍情

2000年12月20日,时任省长的李克强在省委六届十一次会议上指出,要以推动郑州市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强力开发郑州的新区建设为重点,提升郑州在全省的首位度,增强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自此,郑东新区应运而生。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郑东新区从设想到酝酿,再到蓝图成型的过程。

2001年7月19日,李克强听取了郑州市关于建设“港澳新城”的汇报。李克强说,我们要发展郑州成为中心区域化城市,规划重点就要围绕着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市品位这样一个方向去实行!

李克强明确指示:老机场搬迁以后,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把包括老机场、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的区域整体规划,连片开发,形成郑东新区。

2001年11月21日,李克强到郑州市规划局听取关于郑东新区的专题汇报,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郑东新区,形成集聚效应,使郑东新区成为建设现代化城市和优化经济环境的样板,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

2002年1月24日,李克强在当年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快开发郑东新区,开工建设绕城高速公路,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市品位,将郑州尽快建成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

2003年1月10日,在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李克强指出:……围绕把郑州建成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加快郑东新区、绕城高速路建设和现有城区改造,增强省会城市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快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和其他省辖市发展,形成若干省内区域性中心城市。

2003年11月7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克强一行先后到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郑东新区建设工地考察。

李克强指出,郑东新区的规划起点较高,发展态势较好,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发展大郑州,要把郑东新区建设突出出来,重点打造。

李克强指出,实现中原崛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必须只争朝夕,切不可错过发展良机。

2004年11月,李克强又一次考察郑东新区时指出:要加快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建设,把郑东新区建成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亮点、新的增长点和带动点。

此后,李克强离开河南,出任辽宁省委书记。

离开河南后,李克强对郑东新区的关注,从未停止。

2009年6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考察完郑东新区后兴奋地感慨:“我走时东区还仅仅是一个框架,正在建设,脚手架林立,才仅仅6年时间啊,一座现代化新城就拔地而起了。”

2013年3月9日,李克强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两次提到“郑东新区”,并寄语河南要努力构建内陆省份改革开放新格局,以改革开放促创新、促发展。

总理与东区 蓝图绘就谱新篇

郑东新区 探索经验走在前

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建新区。

郑东新区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行动。

十几年间,郑东新区一直在用高速而卓越的发展,回应着社会各界的关注,回报着蓝图设计者的厚爱。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郑东新区从奠基起步,到一路创建的过程。

2001年底,郑州市面向国际征集郑东新区规划设计方案。

2003年1月20日,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工奠基为标志全面启动建设。

2006年、2008年和2013年,郑东新区先后完成“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建新区”的阶段目标。

2013年7月底,郑东新区实际入住人口已达103.2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百万人口城区。

2013年10月底,郑东新区全口径税收突破百亿元,达到101.86亿元。

2013年1月6日,李克强对郑东新区建设做出重要批示:河南在协调推进“三化”过程中,扎实建设郑东新区,一张蓝图正步步变为现实,使百姓受益,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增强,令人欣慰。请继续打造好郑东新区这个上亿人口大省推进城镇化的样本,为探索走出符合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创造经验。

如何打造好郑州东区这一城镇化样本?如何“为探索走出符合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创造经验”?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亚里士多德说:“事业是理念和实践的生动统一”。一边是厚重的历史,一边是飞跃式的发展,郑东新区在发展中保持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延续性,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城市与自然、人与其他生物的和谐共生。郑东新区所处的位置,正是古代天下九泽之一的圃田泽。《周礼·职方氏》中记载:“河南曰豫州,其山镇曰华山,其泽薮曰莆田在中牟……”《尔雅·释地》:“郑有圃田”,指的都是圃田泽。由于历史的原因,圃田泽曾名噪一时。春秋时期,圃田泽就是民众讴歌的圣地,统治者重视的心腹之地。《诗经》中,与它有关的诗多达十首。如《诗经·小雅》中有:“东有甫草,驾言行狩。”借用生物学的概念,郑东新区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生命的理念,城市像生命一样蓬勃生长的理念。

数据,最有说服力。

2014年底,郑东新区累计完成投资2600亿元,引进各类金融机构226家,注册工商企业15000余家;建成和在建房屋面积460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20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1100万平方米,建成道路425公里;实现了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入住人口突破100万、全口径税收突破100亿元的历史性跨越。

数字的背后,是事件;事件的背后,是思想。

当下的中国,正在推进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坚持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之路,新型城镇化贵在“新”、写好“人”。持续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打造样本,探索经验,路在脚下,矢志不移,前景必一片光明。

我们相信,有中央、省、市各界的支持,有东区民众的共同努力,未来的郑东新区,必将以全新的姿态,盛景绽放,用更多更好的改革创新,开创先行先试的发展实绩,“继续打造好郑东新区这个上亿人口大省推进城镇化的样本,为探索走出符合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创造经验。”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得天时、集地利、聚人和的郑东新区,必将不负重托,再次起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再写大美东区,再铸中原伟业!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