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你知道的太多了》
客厅里的健身
又到中秋
面壁功深
作家妙笔下的秋天
月是盛世明
qhq5957
qhq5958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面壁功深

李济通

面壁功深,出自宋释普泽所著《五灯会元》。讲的是我国佛教从过去的七佛到唐宋时期禅宗各派名僧关于佛教教义的论证和故事。其中就有著名僧人达摩,在嵩山少林寺坐禅,面壁九年的故事。

达摩,亦名达磨,系南天竺(今印度)香玉王的第三个儿子,自称释迦牟尼弟子摩诃迦叶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南朝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他从印度出发,经海路到达广州。由于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将其迎接至梁都建业(今南京市)传法。后因他的重坐禅与“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论,与梁武帝推崇的重视义理相左而产生分歧,不得不北上洛阳,另辟蹊径。最后,他前往少林寺,传授禅宗。不过,他传授佛法的方式与众不同,不是讲授经义,而是一言不发,终日面壁打坐,如此九年,直至圆寂。据1990年所编《登封县志》记载:在初祖庵后面的五乳峰上,有一个自然石洞。这就是达摩当年的面壁洞或称达摩面壁九年处(或云十年,527—536年)。可能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的身影竟渗入石中,形成后人所称的“达摩影石”。

影石,又叫面壁石。石长一米许,白质黑纹,犹如一幅水墨画。在白色的壁石上,隐约可见一僧,相背而坐,露其侧面,极似达摩。对此,明代名士苏民望,曾在达摩面壁洞外西侧的石崖上提写七言绝句一首:西来大意谁能穷?五乳峰头九载功。若道真诠尘内了,达摩应自欠圆通。说明影石明代即有,其故事已在民间广为流传。清代嘉庆进士、右都御使姚远之在所写《竹叶亭杂记》中,又对达摩面壁一事,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他说在少林寺后殿西壁前,设有供桌,供一石,高二尺多,上下宽五七寸不等。石面似平,但凸凹实不平也。石质似净,黄黑实不净也。看似一粗石,了无异处。但若后退五六尺看,渐有人形;退至丈余,则俨然一活达摩坐镜中矣。再仔细看,达摩腮边短髭像在飘动,与世间所画没啥差别。尽管这话说得有点夸张,但达摩弘扬佛法,面壁九年的决心、恒心和毅力,则是应该肯定的,且对后世影响巨大,即使今天仍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和教育意义。

面壁功深这一成语,一般用来形容一些人通过刻苦努力、孜孜追求,在某一方面取得很高的造诣和巨大的成就。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