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随笔
新书架
知味
掌故
随笔
成语·郑州
lh596
lh5863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随笔

临沣寨

逯玉克

一个古寨,一个用红色山石砌成的古寨,一个始建于明末重修于晚清的古寨,像一枚纽扣,缀在一条河的南岸。

那条河,发源于洛阳南部嵩县伏牛山的南麓,流经汝阳、汝州、郏县、襄城,蜿蜒跌宕250公里的行程后,注入沙颍河,最终汇入淮河。她就是汝河,又叫北汝河。

那个寨子,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名字:水田村、张家埂、朱家洼,最终,因它的西寨门靠近沣溪(汝河的一条支流),而恢复了清同治时期的名字:临沣寨。

寨子的前身是始于北魏的一个村子,明末乱世才建了土寨。清道光二十九年,河南省盐运使朱紫峰告老还乡,为防御“蹚将”(太平军)拆掉了明末的土寨墙,耗费巨资修建了全部用红石砌成的寨墙,当地叫它红石寨,号称“汝河南岸第一府”。

汝河中游郏县的山间平原上,陡然这么一座古意苍苍的石寨,着实让我们惊喜。

当初,寨子依水而建,石料取自寨东5公里的紫云山,其色朱红,寓意富贵;寨子呈椭圆,其形如舟,意为水涨船高,不惧水患。寨墙高6.7米,宽3~5米,围长1100米,占地7.2万平方米,建有城门楼3座、哨楼5座,城垛800个。

三个寨门,东南门因临近溥渠名曰“溥滨”,西北门因濒临沣溪得名“临沣”,西南门称“来熏”,“来熏”何意?舜帝《南风歌》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方位与名称珠联璧合,透着传统文化的意蕴和民众的美好期盼,真是妙极。

寨外有寨河(杨柳河)环绕,河宽10~15米,河中碧波荡漾,鹅鸭成群,河岸白杨挺拔,杨柳依依,与红石寨墙相映成趣。伫立寨墙远眺,四周苇田似海,每到金秋,芦花飘香,野鸭、锦鸡、白鹤、野兔出没其间。可叹如今,小溪断流,寨河干涸,唯余野草萋萋,再无芦苇遍地野鸭乱飞的景致了。

寨内有东西、南北各两条大街,呈“井”字形交错,均用红石铺地。寨内现存布局完整的古院落,如朱氏祠堂、关帝庙、五虎庙等十余座,古建筑100多栋300余间,多为砖木结构脊坡式单层或双层瓦房。比如我们游览的朱家大院,“五脊六兽硬山顶,青砖浮雕莲花脊”,属典型的明清四合院建筑。北京城里现存的9999座古代建筑中,明代民居只有一间半,而隐于乡野的临沣寨居然有3间。

虽是战乱年间为求自保而修建,但临沣寨的建筑在注重坚固的同时,并未忽略艺术。比如,每面山墙上皆为整块“卍”字红石透雕而成的镂花门,中国传统的“福禄寿喜”文化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木雕木刻,随处可见,圆雕、浮雕、透雕,花样百出。坚固大气和艺术之美浑然一体,就像先秦尚武崇文的士人,血性男儿仗剑天涯的凛凛风骨里,一种丰神俊朗的风度与风雅。

临沣寨文风绵长,书香悠悠。明万历年间,朱姓从山西洪洞来此落籍,顺应科举,以诗书求闻达,比屋弦歌,义塾林立,逐渐成为“郏之钜族”,仕宦辈出。除了那些官员、骚客留下的,或刻于红石镶于寨门,或雕于匾额悬于门楣厅堂的楷草隶篆的真迹之外,还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寨内现存的百余处明清居民中,有八成房子其露在外面的椽子头被点成了红色。什么意思呢?这是一种褒奖,有过科举经历的人家,才配点做红头椽子。

十年浩劫,郏县拆除100多座古寨墙,但临沣寨却侥幸独存。原因是,恰逢大雨连日,汝河暴涨,红石寨墙把滔滔洪水挡在寨外。(我们感谢庆幸那场洪水同时,也痛惜,那个年代,神州大地多少古书古木古迹古建筑荡然无存,多少传统文化被摧残践踏?)

这些年,临沣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寨中百余户居民,近600口人家,见惯了导演、演员、摄像机的来来去去。央视《走遍中国》《百科探秘》等栏目,先后在此拍摄了多集纪录片,一些电影、电视剧也在此取景。

400余年的岁月,寨外的汝河奔涌着怎样的波涛?寨内的人家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只有那些坚固依然的寨墙、寨门、城垛、府邸,留存着旧时记忆,只有那些沧桑的古桥、老树、瓦松、古井、石碑,以各自的方式阐释着古寨春秋。

远山脉脉,流水汤汤。临沣寨,停泊在汝河岸边、掩映在杨柳荫里、荡漾在芦苇丛中的一条旧船,满载着旧时的风物和逝去的光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