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市县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张花巧的孝心接力
接通警民“感情线”
农技专家田间指导麦播
好路带来好丰收
秸秆的“再生”路
巩义专项检查农资市场
盲人创业者讲述创业经历
巩义启动“三证合一”登记
荥阳商品房销售实现双突破
新郑全面换发新社保卡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张花巧的孝心接力
86岁的公公几乎成了植物人,每天依靠鼻饲胃管进食。

本报记者 张 立 文/图

今年50岁的张花巧住在新密市平陌镇白龙庙村的一处农家小院。秋日阳光中,一尘不染的门前小路,摆放整齐的农具柴草,透露出这家主人的持家有方。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小院里还住着两位卧病在床的老人。

两位老人是张花巧的公公、婆婆。位于院子中央的房间整洁有序,丝毫闻不到一丝异味。公公今年86岁,几乎成了植物人,每条依靠鼻饲胃管进食,张花巧轻轻地掀起老人面前的被子。“爸,村里人来看你了。”言语温柔亲切。老人已经不能做出任何回应。“他心里明白的,但是不能动。”公公卧床的对面坐着满头银发的婆婆,虽然行走不便,却衣着整洁。婆婆说:“每天喂饭,都是靠俺媳妇。”

张花巧20多岁时从新密市超化镇嫁到白龙庙村的钱家。20多年来,她勤劳贤惠,操持家务,养儿育女,孝敬公婆,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小院成为村里出名的和睦家庭。几年前,80多岁的钱老汉因病卧床,张花巧端水送饭、尽心照顾,后来老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几乎成了植物人,张花巧就坚持每天给老人擦身喂饭。后来婆婆也因病卧床。于是,照顾公婆的饮食起居就落在了张花巧一个人的肩上。

“自从我嫁过来,父母对我都很好,他们是老人,照顾他们是晚辈应该做的。”张花巧言语朴实,她的孝心也教育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在郑州工作的孩子经常回家看望两位老人,孝心的传递成就了良好的家风,左邻右舍纷纷以他家为榜样。

采访手记

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之本。张花巧的贫家之孝更是可贵,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的民族自古崇尚孝道,已持续数千年。而将这一传统保留继承发扬光大,让孝的光辉照耀全世界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缅怀祖先、敬畏传统、修养自我、启示后人的责任。一个山村农家小院的孝心传递,可以影响一个村落数百个家庭的几代人,而一个国家的孝心借力,足以让世界仰慕效仿。

人人参与进来,传递孝心,整个社会就会阳光普照,温情温暖。 本报记者 张 立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