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导 读
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
首届青运会开幕
河南三所学校
晋升本科院校
金融豫军再添新成员
“一带一路”旅游联盟
郑州在内30余城市参加
个人社保账户信息
可通过支付宝查询
爱心奶奶眼中的“王宽家”
全面开启中英合作的“黄金时代”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因戏结缘 因爱同路
爱心奶奶眼中的“王宽家”

郑州全媒体记者 董黎 张翼飞 殷海涛 梁艳 陈曦

核心提示

郑州,大爱之城。

这里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着很多感人的爱心故事:有“一碗面温暖一座城”的倾城献爱,有“老年雷锋团”的天天助人,更有百岁大医胡佩兰的济世仁心、陇海大院的邻里如亲……

今天,我们想说,在郑州,还有一种爱,叫“王宽家”。

“王宽家”的爱,是“幼人之幼”的大善之举。王宽、王淑荣夫妇给了6个孤儿特殊的家:老两口是爷爷奶奶,女儿当妈、儿是爸,就是想给孤苦的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一种完整的爱。

“王宽家”的爱,是舍己为人的大爱无私。这持续了17年的爱,是身为豫剧名家的爷爷茶楼“卖唱”、他乡“卖艺”换来的,是年迈体弱的奶奶含辛茹苦、日夜操劳给予的。

“王宽家”的爱,更是“聚涓流而成大河,集跬步而致千里”的积善成德。在爱心里长大的孩子们,一个个成了爱的使者,他们知恩报恩,他们乐善好施,他们扶危救困,他们助残济贫……“王宽家”成了爱的泉流、爱的源地、爱的代名词。

9月30日,本报推出《在郑州,有一种爱叫“王宽家”》,并于10月1日、10月8日连续推出《郑州“王宽家”故事让感动传遍全国》和《“王宽家”温暖团聚》,感动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并得到了全国各地媒体的响应。本报推出《有一种爱,叫“王宽家”》栏目,对“王宽家”的故事和事迹进行持续报道,敬请关注。

郑州秋深了,天气越来越凉,“王宽家”的爱心故事却越来越热。

在连续报道了“王宽家”这个“最有爱心家庭”的故事后,10月13日,郑州全媒体又共同发出了“爱的呼唤”,寻找那些因爱与“王宽家”结缘,给予过他们支持或得到过他们帮助的人。

昨日,64岁的市农业局退休职工史宝梅与记者取得了联系。她动情地表示,自己就是得到过“王宽家”帮助的人之一——王宽、王淑荣夫妇曾经手把手地传授技艺,把她的孙子马钰博推上了河南卫视《梨园春》的舞台,培养他成了小擂主和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得主。而史宝梅在王宽夫妇的爱心感染下,也成了一位助人为乐的“爱心奶奶”。

“从他们身上,我明白了啥叫人民艺术家”

史宝梅的孙子马钰博,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教他唱歌跳舞一学就会。当时《梨园春》舞台上推出了许多戏曲小擂主,个个家喻户晓,并从河南走向了全国,史宝梅便也萌生了让孙子拜师学戏的想法。

史宝梅慕名找到了王宽。她回忆当时在门前准备叩门的心情:“心里非常忐忑。因为我们是普通老百姓,王宽老师是国家一级演员、是名人、是艺术家,不知道会不会让我们进门。我甚至都想好了,如果被拒绝,怎么央求他,怎么说好话。”

但她没想到,知道来意后,王宽夫妇把他们热情地迎进了门,没有一点架子。他们听了马钰博试唱,很高兴,说是个好苗子,欣然同意收下这个孩子,表示要免费教学。这让史宝梅喜出望外。

当天,他们就给马钰博上了第一课。教到快中午,史宝梅要带孩子回家吃饭。王宽说:“孩子已经饿了,你们回家做饭来不及,干脆就和我们一起吃饭吧,不用客气。”这又让史宝梅没有想到,当时就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此后,每个星期她都带孙子去王宽家学习一次,每次都在他家吃饭。她觉得过意不去,想表示点什么,老两口却坚决不要。

后来,史宝梅发现,来王宽家学戏的孩子不只是马钰博,经常有新面孔,王宽夫妇对这些孩子不仅教戏不收钱,到了饭点还都管饭。

史宝梅叹服:“从他们身上,我明白了啥叫人民艺术家。”

“他很抠,说要花钱的地方多着呢,他指的要花钱的地方都是对别人,独独没有他自己”

每年暑假,王宽夫妇都会回到淮阳老家,义务给家乡的留守儿童教唱戏、教乐器,每次受益的孩子得有100多位。当他们知道史宝梅年轻时也是个文艺人才,会跳舞、编舞时,便和她商量,一起回乡“支教”。史宝梅在王宽夫妇的带动下,加入到了“王宽家”的爱心行列。

于是,2012年、2013年,她带着马钰博,连着去了两个暑假,吃住在王宽老家。

这让她更近距离地感受到一位老艺术家的情怀,她感慨地说:“王宽夫妇真是心地善良,充满爱心。这些孩子好多不认识字,五音不全,他们不厌其烦,循循善诱。”王宽收养的两个孙女汪雯和汪欣,是两位老人的好帮手,她们用自己当年跟爷爷奶奶学艺总结的经验,悉心指导这些孩子们。

渐渐地,这些留守儿童,从一个字不会唱到都能唱《花木兰》《朝阳沟》里的几个著名唱段;从见人就害怕到可以大大方方登台表演;从过去在村子里奔跑打闹到开始懂得了艺术的魅力……

每次义务培训都要持续将近两个月,结束之时,会举行盛大的汇报演出,那一天,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赶过来看热闹,临时搭建的简陋舞台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参加学习的孩子们你唱罢来我登场,像过年一样热闹。 (下转五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