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产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周嘉宁:
在密林中成长
刀刀狗:做更好的自己
怀念唐玉润
周国平: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
豫剧首次走进香港知名大学
电影中的“品牌”事
本报邀您看“007”
诗词朗诵纪念陆游
交响盛宴奏响艺术中心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电影中的“品牌”事

今天是“光棍节”,银幕上映的众多电影也颇为应景。比如《前任2:备胎反击战》,比如《剩者为王》。前者为仍旧在爱情里扑腾的单身汉们做了一道暖心大餐,后者则像一则长篇生活日记,将“剩女们”的寥寥心事娓娓叙来。除了情感琐碎事,在飞利浦“蓝宝”智能手机近日组织的千人观赏电影《剩者为王》活动中,这部电影如同其他千千万万的商业影片一样,被人捕捉到了一致的“槽点”。

忘了从何时开始,电影中的植入广告如过去街头电线杆上层出不穷的牛皮癣一样,让人直翻眼白。从无处不在的“鲜肉”快递小哥,到在镜头下停留数秒的银幕广告,手机、服饰、银行卡……生活中的每一件物品,都被恰如其分地安插在了电影里。有观众认为商业的侵蚀亵渎了观影的纯粹,把本该用于精心刻画电影情节的时间掷给了金钱,十分痛恨这种行为;也有观众把广告植入当作一大笑点,津津乐道地在影院中吼出影片中或一闪而过,或停留片刻的各类商业品牌,并当做一种谈资,乐此不疲地与人吐槽,或产生对某品牌购买的欲望。当然,也有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的观众,他们淡定地随着剧情兜兜转转,丝毫不把这些插曲放在眼中。

最不幸福的应该是第一种观众,因为当下的每部电影中都或多或少地夹杂了几个商业广告,太过于苛责电影的“附加产品”而被影响了观影感受,实在是得不偿失。好在当下的电影对商业广告的把控还算中规中矩,如果某部电影出格地大玩恶搞,来个商业品牌大串烧,估计会遭到所有观众的一致鄙视。

本报记者 杨丽萍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