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产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影视作品不能让“小鲜肉”取代英雄
名家大戏开年动绿城
繁荣河南文艺 培育戏曲接班人
残雪散文集探索内心世界
教师书画展“尚艺育美”
《笔墨的解析》
理性思考艺术人生
非遗工作者忙充电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国际艾美奖得主熊诚
影视作品不能让“小鲜肉”取代英雄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专电(记者史林静)“当一个国家的荧屏中‘小鲜肉’取代英雄,颜值代替价值,是非常可怕的。”在美获国际艾美奖后,中国制片人熊诚26日在京对记者说。

国际艾美奖由美国国际电视艺术与科学院颁发,评选在美国之外制作的电视节目。当地时间11月23日,熊诚以2015年国际艾美奖半决赛中国区评委会轮值主席的身份,在美国纽约领取了国际艾美奖组委会颁发的最佳组织奖。

曾拍摄《天仙配》《愚公移山》《孔雀东南飞》《牡丹亭》《妈祖》《楚汉争雄》等中国古典题材电视剧的熊诚在京接受采访时说,近年来,中国影视行业无论是从对经济的贡献还是对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抑或是对人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力,都处在历史最好的水平,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说到底,核心的差距是在价值观上,中国影视作品愈来愈缺乏英雄形象和正能量,逐渐变成了一个全民崇拜‘小鲜肉’的价值取向。”熊诚说,西方发达国家的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是顶天立地、意志坚韧、不畏艰辛的。创作者赋予英雄都是有尊严的、有信心的,给人以力量和温暖的。

他说,反观中国,很多影视作品,更热衷表现人性中丑陋的一面,不是宫斗就是家斗,不是阴谋就是窥探隐私,更有甚者就是表现人的缺陷和残疾,不注重人本身的价值,不尊重生命。

熊诚认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思维,使得我国影视创作者的价值观变得越来越敏感而混乱,片面追求票房和收视率的实用主义思想蔚然成风,严重影响了文艺创作的质量和审美取向。

他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极其丰厚,是影视业的富矿。“现在连欧美、韩日都在拍中国题材,我们反而还在讲外国故事,或者模仿外国人讲中国故事,放弃了我们本该拥有的优势和长处。这些都是急功近利的心态造成的,是眼光短浅的表现。”

在熊诚看来,目前中国影视作品制作技术与国际的差距已经很小了,差距在于职业态度上。“一个影视工作者应该能够坚守精神家园,坚持主流价值,反对唯利是图,拒绝市场绑架。那么英雄最终取代‘小鲜肉’,价值战胜颜值是历史的必然。”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