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承钧 烫面角就是烫面蒸饺。 十年前我品尝过新安烫面角,记忆犹新。今年再次来到新安县老王烫面角旗舰店,我们先要了猪肉烫面角、羊肉烫面角和韭菜烫面角各一笼。不一会三笼烫面角上桌,但见它晶莹剔透、状如新月,皮薄而不烂,每只均有八九个小褶形如百叶裙,好看极了。一尝,汤满肉鲜、浓香不腻,面皮筋光、味美无比,同行的三位女士完全丢掉美女的矜持,频频举筷大呼“好吃”。画家魏先生见多识广,此时也大快朵颐。顷刻,三笼蒸饺报销了。于是我又要了三鲜烫面角、酸菜烫面角和野菜烫面角各一笼,再买了几笼准备打包带回郑州。 大姐服务员年近半百,在此工作已有30余载。她说,新安烫面角创制于民国三年(1914),至今已满百年历史。最初是开封厨师任焕章与新安人王金斗合伙,在新安火车站开店专售“老任烫面角”。 说起来,这里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呢。任焕章当初在开封学徒时,一次发面时误将滚水倒进面盆,烫坏了发面的剂儿,他害怕掌柜的责怪,悄悄将没发的面擀成面片,将包子馅填进去,做成饺子放到笼里蒸,谁料蒸出的饺子味道棒极了,掌柜的一高兴,将这蒸饺称作“烫面角”,又把店铺改名“又一新”,从此生意格外兴隆。此后店铺却经常遭遇一帮兵痞无赖白吃白喝和敲诈勒索,掌柜的一气之下病倒了,他拿出50两银子送给任焕章,让他另谋生路。任焕章辗转来到新安县,结识了在车站卖水饺的王金斗。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合伙经营“老任烫面角”。 由于他们的烫面角食材精良、制作考究,面软皮筋、形若月牙且味美可口,很快享誉豫西一带,并在陇海线上出了名,赢得“名扬陇海三千里,味压河洛第一家”之誉。 任焕章去世后,王金斗将字号改成“老王烫面角”,后来其子王德法继承父业,使这一风味小吃得以发展。 一位四十多岁的师傅快人快语道,俺们新安烫面角从不保密,秘诀就是精选胛臀处肥瘦相间的鲜猪肉,剁成肉丁,配以数十种特制调料与原汁肉汤搅成馅,再用开水烫好精粉白面、擀成皮,包成月牙形的面饺,上笼蒸10分钟即大功告成。 我问:“能介绍一下特制调料吗?” “这,这是俺老王烫面角的秘密武器了。”他沉吟片刻,笑道,“反正包括大葱、生姜、韭黄、白菜心以及食盐、白糖、味精、料酒、酱油、五香粉、小磨油等等吧。” 1998年北京亚运会时,新安烫面角就代表河南美食亮相,受到国内外人士称赞。我抬头望见墙上海报,见演艺名家侯宝林、马季、常香玉、马金凤等,均品尝过老王烫面角,并在店里留下影像。2007年,新安烫面角还被河南省政府定为首批“河南老字号”,同年被洛阳市评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