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闵玉真绘本原作展添彩少儿书香节
止庵松社话《惜别》
五甲:河南队憾负卫冕冠军
天冠男排拿下关键战
河南女篮爆冷客胜辽宁
梁文博闯入英锦赛决赛
少儿乒乓赛昨收拍
足协出台新政
港脚不算内援
十三五:体育管理体制要“变身”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止庵松社话《惜别》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 李 焱 图

“未知生 焉知死”“死者为大”“向死而生”……中国传统文化中,“死”是一个一再被思考和阐述的命题。昨日下午,随笔、传记作家止庵携随笔《惜别》做客松社书店,与省会读者畅谈中国人传统和他自己的生死观,“我希望大家能够放下因亲友故去而来的痛苦,但不是赶紧放下。就像送客人一样,有的人送到门口,有的人送到楼下,有的送得再远一些……对死者情感的安放,是生前关系的延续。有所牵挂,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止庵”这个名字,大都缘于他严谨的书评文章。已出版的《沽酌集》《插花地册子》《茶店说书》等十余部作品,均是止庵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纵横考究,自然落于笔端的文字集结。而张爱玲的《小团圆》以及周作人相关作品集的编辑过程,也令止庵“编辑人”的身份为公众所熟知。

不同于以往的书写,《惜别》是止庵于母亲故世三年后沉淀而成的生死体悟,它是止庵最私密也最承载个人情感的一部作品。作为家中最小的儿子,止庵多年来一直陪伴着母亲,尽孝左右。当年《周作人译文全集》的编辑工作延续逾十载,这期间,止庵也同时经历了母亲的晚年、患病、危重和离世。能够完整地陪伴至亲走完人生最后一段,也许是一件幸事,但毫无疑问,如同止庵在书中所写,这也是一种令“人生观甚至都为之动摇”的痛楚。

“对我来说,事情有‘非做不可’与‘可做可不做’之分。非做不可的事可以凑合,比如吃饭;可做可不做的事则要认真去做,否则不如不做,比如写作。”止庵说,此次《惜别》成书,不止于是另一件“可做”之事,除了是与亲人的一场缓缓告别,也是从书评人、编辑人,朝向“创作”的一次转身。

翻看《惜别》是经历涓滴沉淀,凝练而成的生死体悟。全书共有6部分,以母亲的离去为起点,片断式地向回追溯。由此,在众多古圣先贤的生死论说中上下求索,呈现出从死看生的独特角度:“这个时代丢掉了很多东西,比如祭祖、守丧等,这些仪式传承延续下去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是不必急着那么草率地打发走故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再好一些,人和故者的情感,也是生前情感的延续。”止庵进而提出,亲情关系是构成社会稳定关系的基础,更浓厚的人情味,更深厚的牵挂,才能使人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无所不为。

止庵做过医生,当过出版社副总编辑,如今自由恬淡的笔耕者、读书人,他认为自己的写作源于“和朋友聊天交流”的乐趣,“写作就像与人聊天,把自己的想法和陌生或者熟悉的朋友交流,也能促使自己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止庵说,当今社会,虽然读书已不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人的品位、性情等等,则不是仅靠接受外界信息就能培养出来的,因而读书仍然十分必要。

关于自己“止庵”之名的由来,止庵说,《庄子·德充符》中有云“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惟止能止众止”,止庵之名便源于此。“‘止’是时时告诫自己要清醒,不嚣张,悠着点;‘庵’是我想象中读书的所在之处——荒凉里那么一个小草棚子而已。”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