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小陶鼎上有铭文
乡雪情(国画) 于志学
张大千当众“打假”
追梦朝阳沟
纯棉时代
《沉没的西雅图》
因势利导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追梦朝阳沟

杨华瑞

“桥梁全长484.8米,桥面总宽35米,双向6车道……”朝阳沟大桥已建成通车的消息,在多个报刊登出。这个消息震惊和感动着我。是巧合?还是有着非凡的含义?桥名和当代著名编导杨兰春和河南豫剧三团共同打造的豫剧现代戏《朝阳沟》一字不差。

杨兰春穷苦农民出身,种过地当过和尚干过小炉匠唱过戏三八老干部扛过机枪打过仗。行军的路上他常捡起瓦片说快板鼓舞战士英勇抗敌。首长发现他的才华命他转为部队文艺兵,抗战胜利后,他转向洛阳市文工团担任团长,到京城国家文艺最高学府深造,学业有成返回河南自编或与他人合作多部戏本。上世纪50年代,他7天内奇迹般连写带排练出了现代豫剧《朝阳沟》。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领导观看后,走上舞台合影留念,毛主席对现代戏鼓励说:“你们演得好!”

正在杨兰春出书写戏旺盛之年、省豫剧三团事业步入成熟岁月,“文革”风暴袭来。1967年元旦,三团群众纪念毛主席观看《朝阳沟》三周年,文艺界少数人和某大学造反派冲入纪念会会场,撕下国旗,大喊口号:“三团保皇派滚出去!三团是文艺黑线修正主义产物,三团是打着红旗反红旗”等口号,省豫剧三团从此停止了一切正常工作。造反派批《朝阳沟》“是写落后人物没写阶级敌人”“是阶级斗争熄灭论”。责令编导杨兰春将《朝阳沟》一次次改编,不达标就一次次地批斗,剧中的演员有下农场劳动的,有多年不能登台的,失去十年的青春年华。

登封县曹村,是杨兰春及三团当年排练《朝阳沟》的生活基地,危难之时,党支部书记荣寿得知此情跑到郑州,找到老杨说:“待不下去就回咱家吧。”朴实的村干部啊,他哪里知道那时咱回不了家呢!荣寿支书回村后,向村民们通报老杨和三团的危难,村民们说:“老杨是老革命,带豫剧三团在咱这儿排戏,住到咱们家,排咱自己的戏,是咱自己的团,《朝阳沟》毛主席看过是好戏。”他们要救老杨,保护《朝阳沟》,保护省豫剧三团。经村支部研究,顶风冒险,把当年的曹村更名为朝阳沟村,并得到当时登封县志的认同。

粉碎“四人帮”之后,1978年,三团以河南豫剧团的名义赴京演出。当时文化部的贺敬之、张庚等领导和专家召开了座谈会,肯定了演现代戏的三团和《朝阳沟》,呼吁恢复三团建制。在河南省委的支持下,恢复河南豫剧院三团,《河南日报》登出了消息。

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的精神指引下,河南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领导带领三团“回娘家”朝阳沟村,并把朝阳沟定为省会文艺单位的生活基地,修建朝阳沟剧院,三团在新时代连连出好戏出新人。

朝阳沟桥的竖起,是朝阳沟故事的延续。有一位诗人写道:“一本《朝阳沟》,形成三团派。人才传三代,品牌越戏外。”戏外的我是三团的绿叶,曾在《朝阳沟》戏里演银环妈。如今虽八旬已过,我为第二故乡朝阳沟水库大桥喝彩!向建设者们致敬!为我曾共同奋斗过的大家庭三团加油!我愿紧跟时代,跃上朝阳沟大桥,追国之梦家之梦,愿把美梦告知我的导师杨兰春、告知力挺《朝阳沟》的村干部荣寿在天之灵,天地共享朝阳沟的美好之梦。

(杨华瑞,河南豫剧院三团离休演员,豫剧《朝阳沟》银环妈扮演者。)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