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烟雨归舟 王国强 摄影
“葛”的联想
乡村手艺人
老伴
汉罐铭文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比利时国王二话不说,就把所有土著人放在烤架上烤,然后把肉一块一块割下来给吃了。

而英国殖民地的场景就比较好玩,英国人是把当地人培植成商人,然后跟他们做交易。

当然,德国人为了讽刺英国人,画了一个大磙子,英国士兵把当地的商人弄到磙子下碾轧,榨出最后一个便士。等榨得破产了怎么办?再派一个传教士过去,让当地人信了上帝,从此他们的心灵就安顿下来了。

你看,即使在德国人的嘲笑当中,英国人的做法也是最聪明的一种。

不控制反而是最好的控制

说回到我们的题目上来,什么是大英帝国?英国人虽然也用枪、用刀、用暴力,但从维多利亚时代开始的100多年里,英国处于一种自然生长的生态系统中,反而是暴力色彩最淡的一段时间。

所以,如果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根本就分不清什么是英格兰、大不列颠、大英帝国,不知道英国女王或者国王那么多头衔到底是什么意思。

英国的殖民地也是摊了一地,每一块殖民地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是自治,有的是半自治,有的是托管殖民地。比如说印度,有些邦是英王直属,有些邦是当地自治的土邦,自治的土邦里面情况也不一样。

再比如说美国,美国独立的时候是13个殖民地,可是这13个殖民地来源都不一样。马萨诸塞是当年的“五月花号”落脚的第一块土地,是清教徒们自己开拓的殖民地;弗吉尼亚是英王特许的一个殖民者开拓的,后来由一家公司经营,那个公司破产后,国家又接管;北卡罗来纳,是英王特许的一块殖民地;罗德岛,是马萨诸塞的一帮人因为不服当地的管理,自己跑过去组建的一个殖民地。

每个殖民地的情况千差万别,那这个国家还有战斗力吗?当时欧洲人,包括德国人,就是这么嘲笑英国人的:破破烂烂,浑身是补丁,我只要打你一下,你就分崩离析了。

结果“一战”“二战”后,谁分崩离析了呢?德国完蛋了,而看起来破破烂烂、不成系统的英国反倒硬硬朗朗的,一直挺到了丘吉尔他老人家去世。

个中原因其实亚当·斯密、埃德蒙·伯克这些人讲得很清楚了:统治不成,情意还在;情意不在,生意还在,我们的整个基础就在。

所以,当大英帝国崩溃了之后,即使大家成了一个英联邦,各过各的日子,但是每隔几年还是会开一次英联邦运动会,女王出来跟大家招招手,也挺好,还有这么一个情感纽带。

你可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个弱纽带,它很强。比如说“二战”的时候,加拿大人、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都派出了自己最强的部队去帮助英国人作战。新西兰人跟德国人又没仇,而且德国人又打不到它,对它的安全毫无威胁,为什么要帮英国人?这就是情感纽带在起作用。

再比如阿根廷老以为自己跟美国关系好,在英国和阿根廷闹矛盾的时候,美国刚开始也是来调停的。但是双方要是真打起来,美国人会是什么态度?立即把兵舰借给英国人,把军事情报提供给英国人。

所以,今天英国真正统治下的领土,似乎已经回缩到英伦三岛。但是我们不能说,大英帝国安乐死之后留下的这个英联邦已经毫无力量。它仍然有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之所以能够存续至今,是因为在200年前,英国人算了一笔精明的账。

暴力镇压真的就好吗

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明白了,再也不能用暴力去管理自己的殖民地了,而应该让它们像生物一样自由生长,最后形成一种以英国为核心的贸易秩序和自由的经济生态。这对大英帝国是一种最有利的制度安排。

正是因为理解了这一点,所以在美国独立之后,大英帝国重新起航,用100多年构建出了一个盛极一时的日不落帝国。可是国家跟人是一样的,总是时而明白,时而糊涂。涉及利益实在太大的时候,就会犯糊涂。大英帝国真正的劫难是在20世纪到来的,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印度问题。

印度作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和当年的美国可不能等价同观。美国一年不过给英国本土贡献11万英镑的税收,蝇头小利而已,可印度不同,因为它的利益太大了。据历史学家记载,当时印度的产出占整个大英帝国GDP(国内生产总值)的40%,这是多大的一块肉啊!

我们可以看一下大英帝国全盛时期的版图,它的殖民地非常多,可是有一个规律:都拱卫在印度周围。当时,英国曾经提出了一个“两C计划”,“两C”就是开罗和开普敦。开罗是大英帝国经地中海、红海、苏伊士运河进入印度洋的通道;开普敦是大英帝国经大西洋,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的通道。这两条通道就是大英帝国的商业生命线。

如果让印度独立了,也就意味着英国女王皇冠上的珍珠没有了。

但是这一天还是到来了。此时“一战”刚刚结束,英国人觉得在印度的统治很稳固。但是就在这一年,印度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1919年4月13日,在印度北部城市阿姆利则,当地的总督和总司令临时做了一个非常残暴的决定——向集会、抗议的民众开枪,当场死了几百人。

在英国人的伦理道德体系下,这件事情是不可原谅的。在印度这个爱好和平的民族面前,英国人突然公开打死了几百人,这件事也有着强烈的舆论传播意义。“阿姆利则惨案”,点燃了印度民族主义的火光。

而且这个时候,印度独立的所有的准备工作,大英帝国基本都替它做好了。比如说甘地,就是在英国本土学习、接受了英国文化,然后在南非走上了领导南非印度人反种族歧视的斗争。这些,基本形成了他的宗教、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

现在,因为民族认同问题,民族主义通过甘地这些人迅速传播开来。应该怎么办呢?英国人的反应和当年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的反应如出一辙——镇压。有特别残忍的,比如说当时的印度总督戴尔,曾经鞭打大量印度当地的老百姓,还制定了一些法案,剥夺了他们很多基本的人权,渐渐地就变得不可收拾了。

大英帝国命中还有一劫,就是希特勒。希特勒跟英国人挑明要开战的时候,印度开始嚷嚷着要独立。大英帝国最后不得不向印度提出了一个条件:你们印度人现在帮我打“二战”,只要打胜了,就让你们独立。

2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