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以人为本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
儿童身材矮小是病,得治
河南省电子商务大会召开
工业企业电商企业相约合作
首届“市长杯”校园
足球超级联赛开赛
职称外语考试开始报名
明年3月26日上午开考
我市不动产登记机构成立
何时开展工作尚不确定
郑州市残疾人
书画家协会成立
哪些企业最具成长力?
全省前十强榜单出炉
郑州技术助力
卫星“悟空”升空
郑州首届微电影节获奖名单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州:以人为本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
生态廊道 自然和谐

(上接一版)“三位一体”就是将中心城市、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统筹规划、统筹布局、统筹建设,综合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县域城镇和产业集聚区的承接承载作用、新型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以就业为带动,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保障,统筹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有序市民化转移和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转换两大核心问题,从而实现全市农民的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让城乡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统筹城乡发展的一系列切入点工程建设成果累累:畅通郑州工程取得重大突破,“两环三十一放射”“大井字+环线”快速路网体系加快形成,地铁1号线投入运营,十条市域快速通道基本建成通车,启动266条支路打通工程,已竣工128条,16座绕城高速互通立交建成10座,新改建县域路网1476公里,全域通达、廊道配套的路网框架基本形成。

棚改惠民 共享发展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大部分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然而由于历史遗留等原因,新的居住条件不均等问题也相伴而生,棚户区的存在就是一个集中体现。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市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先行、政策引领、群众自愿、产城融合、就业为本”的原则实施大棚户区改造。以新型社区为基点,构筑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优先推进规划区及周边3公里内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合村并城,优先推进煤矿塌陷区和贫困山区易地社区建设,不遗余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涉及的村庄社区建设,努力在公共服务水平上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均等化、公平化。

三年多来,全市1994个行政村有1033个村、210万农民参与“四类社区”建设,启动安置房建设面积2亿平方米,竣工4511万平方米,已有80万农民实现回迁,配建学校352所、文化卫生设施583处、市政道路644条。“一个主体四个权益”、农村“三改”、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制度创新等措施,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了城市化公共服务、实现了城镇化转换。城镇化率从2011年的64.8%提高至2014年的68.2%。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千个郑州人心里,有一千个乡愁。而近年来作为郑州道路绿化建设革命的成果——一条条生机勃勃的生态廊道,已成为人们对寄托乡愁的载体,成为郑州这座自然之美现代化城市的新标签。

2012年我市提出“有道路建设就有生态廊道”的总体要求,规划双向8车道、6车道、4车道、2车道的道路两侧各建设50米、30米、20米、10米的林业生态廊道,着力体现生态功能、景观功能、健身功能、休闲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和示范功能。

生态廊道建设是城市交通、道路、生态绿化的一次综合建设。它不是一般的道路景观绿化提升,而是革命性地融入了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中心城区到县市、镇、乡村的连接道路,两侧建设20~50米的绿化廊道,廊道里有自行车道、人行步道,配置公交港湾、休闲驿站。廊道赋予城市道路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保障交通安全、舒缓城市热岛效应的多重功能,达到交通、人行、绿化、生态的和谐统一。

经过市区两级三年多的努力,“公交进港湾、行走在中间、辅道在两边、休闲在林间”的廊道美景已在全市26条(段),总长度280公里的道路上变成现实,绿化面积2467.7万平方米,建设人行步道315.4公里,自行车道326.2公里,广场634个,公建综合体130个,公交港湾213个,公厕135个。市区四环以外部分及10条市域快速通道完成生态廊道建设约694公里,绿化面积3214万平方米。

郁郁葱葱的植物群落,改善了廊道周边小环境的空气质量。中原西路生态廊道作为我市生态廊道的示范路,目前绿树成荫、草木芳菲、鲜花绽放、美景怡人,已成为不少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据园林部门流动监测,中原西路生态廊道中的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最高可达1000多个,比市区普通道路增加近10倍,媲美人民公园、植物园等大型公园。

革命性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人文关怀:道路单侧绿化带50米宽的廊道中,必须设有自行车慢行系统和人行步道;人行步道宽1~2.5米,采用渗水环保砖为主的环保材料铺设;自行车道宽为3~4米,采用透水混凝土、沥青混凝土等环保材料铺设;在居民居住聚集区等节点,建设休闲健身广场。让人们远离车水马龙的喧嚣,重温鸟语花香的惬意,诠释了交通、人行、绿化、生态的和谐统一。

相当于120个碧沙岗公园面积的新增绿量,提升了城市的“三绿”指标。有了生态廊道的贡献,截至2014年年底,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约39.3%、绿地率约34.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11.5平方米,比2010年年底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约36%、绿地率约31.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约10平方米,分别增加3.3%、3.5%、1.5平方米。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加速,郑州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大幕正在徐徐展开,一个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繁华有序的城市形态正在加速构建,一座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和谐的现代田园城市已跃然而出,屹立在中原大地上。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