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01版:封面 |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记者 裴其娟 新型城镇化的样本 之二 系列报道 核心提示 上合会议在郑州圆满举行,成为全市全省及至更大范围热议的大事、喜事。上合组织成员国政要在如意湖畔的合影,见证了合作共赢的友谊,定格了郑东新区的美丽,也从一个画面、一个角度展现了郑州跨越、中原崛起的态势和业绩。这跨越、这崛起,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得力举措,也是丰硕成果,同时也在更广范围内树起了标杆的高度,展示了样本的力量。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长远谋划,务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亮点频出。即日起,郑州报业集团所属媒体联合推出“新型城镇化的样本”系列报道,今日刊发第二篇—— 昔日荒凉偏僻的鱼塘洼地,今朝高楼林立的现代化新区。在郑州市中州大道以东1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座水域靓城已灿然崛起,49家世界500强企业、68家国内500强企业入驻,税收“亿元楼”达25栋,国际会议在此召开,多国政要在此聚首,这个现代化新区越来越散发出夺目的光辉——“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建新区。”十几年前,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主持绘制的郑东新区规划蓝图,如今已变为生动的现实。 近年来,以郑东新区城镇化为“龙头”,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铺开,成为郑州国际商都建设的新引擎。 乘势而上 先行先试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任河南省主要领导时就非常关注新型城镇化建设,他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意和基本之策,是最大内需潜力所在,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解决资源瓶颈的有效措施。利用城镇化推进土地资源低效利用为高效利用,走集聚、集约、节约、内涵式发展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1年,郑州市人口达886万人,人均GDP达8000美元,城镇化率达67.1%,进入国际公认的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探索走一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的路子,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挑大梁、走前头”,郑州责无旁贷。 新型城镇化是“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中处于引领地位的全局性工作,对于推动郑州土地资源盘活、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环境改善、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破解土地保护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土地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助于促进城乡就业结构、消费结构、文化结构、居住环境结构、公民权益结构、社会治理结构转换,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人口布局、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合理的就业结构,最终实现全市农民居住环境城市化、公共服务城市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和消费方式城市化。 基于此,郑州依据“中心城区现代化、县域村镇社区化”的都市区建设理念,确定了“一城(主城区)三区(东部新城区、西部新城区、南部郑州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四组团(巩义、新密、新郑、登封四个城市组团)、38个重点产业集聚区、27个新市镇、183个新型农村社区、56个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的空间布局。 2012年2月16日,郑州市召开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大会,通过了《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了以交通道路、生态廊道、四类社区、中心城区功能提升、城市组团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六个切入点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三大主体”工作之首全力加快推进,全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由此拉开大幕。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郑州市划了四条“硬杠杠”:一是确保耕地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粮食不减产;二是坚持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服务群众的理念,从根本上维护农民权益。不从农村挖土地,不在农民身上打主意,不以农民放弃土地为身份转换、享受城市政策、城市公共服务的条件,让群众利益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当期得实惠、长期有保障;三是坚持群众自愿,组织引导群众,不强迫群众;四是坚持“三化”协调发展,统筹兼顾,融合互动,协调并进。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郑州市坚持“一个主体两个载体”的“三位一体”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交通道路、生态廊道、大棚户区改造、中心城区功能提升、县域组团开发等为带动,有点有面、重点突出,全市步入了以集约集聚内涵式发展为特征、提速提质发展的新阶段。 “三位一体”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包涵一个主体两个载体。一个主体指以中心城市(郑州中心城区和各县城组团城区)为主体,加快中心城市现代化,充分发挥其在统筹城乡、以城带乡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两个载体,一是依托县城和镇区,依托原有产业布局和产业基础,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将其打造成为农民就近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载体、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产业转移的载体、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载体;二是把各类新型社区打造成为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 (下转二版)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