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苹果
《政学先生》
出 警
先入为主
茶中日月长
精神风骨不可丢
qhq5c66
qhq5c20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精神风骨不可丢

宋子牛

南朝时的文学批评家钟嵘,十分推重建安风骨。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三曹”、建安七子等人的诗文,发清刚之气、自然之情的俊爽雄健的风格。和陈子昂说的“汉魏风骨”、李白的“蓬莱文章建安骨”一样,指的都是文章的精神风骨。

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开拓者,其代表作《诗品》被称为百代诗话之祖,对中国古代诗性特征及文艺批评影响深远。

《诗品》是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产物。钟嵘提倡为文应有“风力”,即精神风骨,反对言不及义的玄言;主张音韵自然和谐,反对“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等,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诗评标准和文学主张。他尤其推崇“三曹”,说他们既是诗人,更是社会生活的主角。认为曹操的《蒿里行》《短歌行》等,“悲凉”“古直”,不像一般文人感叹人生,而是有深刻的社会视角;曹植《白马篇》中的游侠也与一般文士不同,“思想感情高迈不凡”。他认为七子的代表人物王粲时发“愀怆之词”,其《七哀诗》描绘的就是一幅难民流亡图,“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表现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总之,他们的作品内涵及主题基调,无不具有精神的风骨,饱含情感的力量。

钟嵘强调创作应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既要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又要精神强健、语言朴华。今天我们主张的思想健康、文采斐然,可谓与其一脉相承。只有“风力”与丹彩兼备,才能摒弃无病呻吟、浮泛苍白的柔弱之风,创作出好的作品。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钟嵘能够注意文字的精神向度,呼吁去萎靡之音、开健康文风,足见其高度的文化自觉与不同凡俗的识见。

只有“风骨”凛然、正气昂扬的作品,才能荡涤柔靡、恶俗的文风。 对“风骨”的提倡,无论过去和现在,总与文坛浊气不去、媚俗日炽有关。“风骨”强调的是内容的充实与健康,审美的和谐与清正,突出的是时代强音,直面的是现实人生。这既是健康挺拔的文学精神,也是关注社会与人生的积极态度。建安风骨开拓了知识分子自在自为、雄健阳刚的一方心灵沃土,后世文脉风骨的绵延,黄钟大吕之作的发轫,代有名家的出现,也都因受其浸润蓬勃而生。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说法,钟嵘力倡的“风力”说,正是这一主张的内核与魂魄。

鲁迅先生赞誉说,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观之当下,一些作者及作品,缺乏的恰恰是这种自省意识与自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强调的也是自觉与自律。文艺工作者只有自觉怀着饱满的热情,强烈的忧患意识,体恤民生,关注现实,才能写出风清骨峻、文字光华,有道德、有温度的佳作力作,才能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习总书记的话不是无的放矢。现在,有些作者疏离生活,躲避崇高,没有了民本意识,忘记了社会担当。有的作品苍白纤弱,小情小调;有的正气不张,阳刚缺夫,无病呻吟,嗲声嗲气;有的美丑不分,嗜痂成癖,亵渎神圣,出卖丑恶;有的颠覆传统,虚无历史,抹黑英雄,数典忘祖等。因此,钟嵘关于“风力”的主张,在今天仍不失积极意义。学者余秋雨说,有过建安风骨,是中国文化的幸运,失去这样的风骨,则是中国文化的遗憾。

钟嵘对建安风骨的推重,可谓前贤遗教,珠玉在前。我们需要这种文化眼光,更需要风骨遒劲、情辞清朗的文艺作品,进行深沉的生命诘问、深刻的文化思考、深情的文本阅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唯人民与时代不可辜负,这种认知才是真正的文化自觉,才是最可宝贵的精神风骨、济世文心。

社会欣赏的是有精神风骨的好作品。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