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产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河南省文联所属12个协会新任主席系列访谈(二)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李树建——
——河南省文联所属12个协会新任主席系列访谈(二)
观众是衣食父母让豫剧走向世界
更多内容,请扫二维码

郑州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左丽慧 崔 迎 文 李 焱 白 韬 图

编者按

2015年是河南文化艺术事业凯歌高奏的一年,年末岁尾的近一个月来,经过三次大会,河南省文联所属的12个协会全部完成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的领导班子。省文联下属各个协会新上任的“掌舵人”作为全省各个艺术门类的推动者、引领者,对于协会未来的工作有何构想?怎样带领所在协会为人民放歌、与时代共鸣,生产出更多富有中原特色、中原风格、中原气派的精品力作?《郑州日报》今日推出河南省文联所属12个协会新任主席系列访谈(二)。

让豫剧率先唱响世界

将河南豫剧唱到美国百老汇、法国巴黎、泰国的王权剧场,外国人不仅能看懂故事,还被中原的豫腔豫调感动得泪流满面;带河南豫剧走进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所到之处备受当地观众赞誉——这是怎么做到的?几年来,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李树建的带领下,豫剧走遍全国、走向了世界。近日,记者采访了省剧协主席李树建。

从生活中汲取营养

出身贫寒的李树建小时候的愿望就是能吃上饱饭,而对学业一般、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他来说,要实现这个心愿,只能去学唱戏,将来能进县剧团。

“那时候,一到晚上八九点钟,母亲就赶我们上床睡觉,怕到了十点多,会饿得睡不着。”李树建回忆说。然而,命运还是没有放过对这个贫苦家庭的折磨——在李树建十六七岁、正在洛阳上戏校的时候,52岁的父亲患癌症去世,49岁的母亲扛起了家庭重担,干起了农活,辛勤养育6个孩子。

最令李树建难忘的,是父亲去世时,“天塌了”的母亲不愿相信这个事实,用擀面杖敲着洗脸盆,以期用这种巨响惊动“沉睡”的父亲。面对依然无法醒来的丈夫,她一头哭晕在丈夫的怀里……这一幕幕悲伤的往事,让李树建每每想到就会落泪:“演员对角色的体会,很多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经历。要学会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揣摩生活中的细节。”

观众是衣食父母

“对于‘观众是衣食父母’这句话,我的感触越来越深刻。”李树建对这句话的实践体现在“用透支生命的状态去演出”。

他给记者讲述了两个小故事。一次,他冒着酷热在漯河农村演出《程婴救孤》,下场后他热得躺在戏箱上喘不过来气,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才能走到车边,他听到有人说“树建真是咱们老百姓的演员!”那种感觉,比得了什么奖还高兴。

还有一次,在表演《清风亭》时,他扑倒在戏台上边唱边流泪,几个趴在戏台边的农村娃娃吃惊得大喊:“他真哭了!”“不糊弄观众”的李树建,凭借着每一场“透支式”的演出,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作为一名演员,在舞台上要做到‘三人合一’,就是剧中人、本人和观众要三者合一、融为一体,这样,戏才能演好。”就这样,无论多忙,李树建都会坚持演出。

让豫剧走向世界

1930年2月17日,京剧大师梅兰芳在美国百老汇演出,轰动一时;时隔83年后的2013年2月18日,李树建携《程婴救孤》走进百老汇,豫剧成为梅兰芳大师之后,第二个走进百老汇的中国剧种。“《程婴救孤》《清风亭》去了22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很受欢迎。”李树建介绍,在国外演出时,观众反映,不看字幕就能看懂70%,而无国界的动情表演、感人声腔,更使他们震动、落泪。

李树建告诉记者,近年来,河南戏剧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话剧《红旗渠》、越调《老子》不仅取得了国家级大奖,在全国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在以李树建为首的河南戏曲人的努力下,河南戏剧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河南豫剧院青年团的创建首开先河;新戏《九品巡检》即将于下月初首演; 2016年,已有美国好莱坞、百老汇,俄罗斯国际艺术节、加拿大等地的出国演出敲定,其他国家的演出邀请也在进一步洽谈中。

“作为一名演员,不仅要忠于党、忠于人民,还要忠于艺术;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百姓的贴心人、德艺双馨的戏曲人。”在40年的演员生涯、29年的院团管理者历程中,李树建要求自己,作为院团领导,要可敬可亲,舞台上端架子、生活中放架子;做人要诚、工作要实,千辛万苦树形象,千锤百炼出精品。“我们这一代人有义务和责任,让豫剧、让河南戏剧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刘鲁豫——

带领摄影人开拓新天地

今年是刘鲁豫在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工作的第三十个年头,作为该协会的新任“掌门人”,他也是我省摄影界的一名老兵。他的人生一直与摄影、与河南血肉相连。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刘鲁豫表现出的对工作的认真以及对摄影的热爱着实令人赞服,他笑称自己从小就喜欢摄影,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摄影记者或者摄影家。

一生不离摄影梦

1979年,刘鲁豫考入哈尔滨冶金测量学校(现黑龙江省工程学院)学习航空摄影,“当时以为是在天上拍照呢,心里激动了好久。”刘鲁豫笑道,“后来才知道主要是学习绘制地形图,跟我梦想中的艺术摄影是两码事。”

毕业后的刘鲁豫被分配到地质队工作,这仿佛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一次机缘巧合,在1985年,刘鲁豫进入摄影家协会,正式迈进了专业摄影的大门,从此开始更深入地学习摄影艺术与创作。

“那时很年轻,也很勤奋,来到摄协后,不仅可以与咱们省内的大家接触,还有机会向中国摄影家协会的老师们学习。”在刘鲁豫看来,那是人生中进步最快的一段时光,终生难忘,1988年,刘鲁豫摘得第二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大展铜奖,“这是我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大奖,备受鼓舞,从那以后我对摄影就更加痴迷了。”

但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刘鲁豫的摄影之路遇到瓶颈:“那段时间我不知道该怎么拍摄了,为充实自己,我报考了武汉大学的新闻系摄影专业。”正是这一段学习经历,为刘鲁豫日后的摄影艺术打下扎实的基础。

河南摄影发展迅速

谁会想到,如今在全国名列前茅的河南摄影早些年竟排名倒数第二,“上世纪80年代初,河南的摄影并不发达,后来在老领导的带领下,我们冲到了全国中下游,现如今,河南的摄影已位居全国前列。”刘鲁豫一直认为,摄影不但要记录、定格社会发展,还要让老百姓通过影像找到自信、感到自豪。“我们抓创作,抓品牌活动,从1986年开始,每年都会举行‘祖国万里行·摄影采风活动’,特别是曾在北京地铁站内举办‘和谐中国·透过镜头看河南’展览活动,当时使用了北京地铁内的200个灯箱,展出作品4个月,这个规模是史无前例的。”

2008年,省摄影家协会邀请来自11个国家的上百名著名摄影家来到河南,参加“世界摄影家看河南”活动,他们创作了大量作品。“后来,这些摄影作品先后到非洲、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十余个国家展出,让更多人认识了河南。”说起这件事,刘鲁豫至今仍然十分激动。

刘鲁豫认为河南摄影的推介工作还有提高的空间,“我们河南摄影曾有块短板,就是风光摄影,在发现问题之后,我们就努力用摄像包装河南的山水风光,云台山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在此之后,河南摄影家协会又成功举办了“文明郑州”“魅力金水”“印象嵩山”“走进南阳”“七彩新乡”“魅力驻马店”“5A嵩县”等一系列影展,展示了河南的好山好水。

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在文联工作的30年间,刘鲁豫见证了河南摄影由弱到强,此次当选为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他表示有压力,更有信心:“我是一个摄影创作者,也是一个组织者,这次当选主席是大家对我的厚爱和信任,我希望可以继续带领大家干些实事儿、好事儿。”

刘鲁豫谦和地说道:“我们一定要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永恒不变的主题,我很热爱摄影工作,也十分愿意做好工作。今后,我们将把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好的品牌活动发扬光大,在新形势下,更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带领河南摄影人开拓出一番新天地。”短短的几句话就道出了一名摄影家协会工作人员多年来的心声和希望。

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范军——

再创河南曲艺新辉煌

在观众眼里,范军是一个说学逗唱样样精通的“全能笑星”,他颇有喜感的形象、亦庄亦谐的表演、宜唱宜演的风格无不体现着十足的“河南范儿”。他是河南新时期的曲艺领军人物,也是河南曲艺界最具代表的表演艺术家。在河南省曲艺家协会换届大会后,记者采访了刚刚当选省曲协主席的范军,听他讲述有关曲协和他自己的故事。

“有幸得到众名家指点”

范军是家里的幼子,上有四个姐姐,很受宠爱。他笑说:“我身上的艺术基因,要归功于母亲的胎教,还在妈妈肚子里时,我就和她一块儿登台演出了。”母亲怀他时已经40多岁,当时在郑州百货大楼上班,是郑州市第一代营业员,而且母亲喜欢文艺,能歌善舞,也是河南省财贸文工团的文艺骨干。当年郑州著名的文化活动场所省人民剧院,就在母亲工作单位对面,母亲有艺术情结,只要看到有演员来买东西,就给人家多加二两白糖,有好的点心末儿也给演员留着。

“一来二去,我们家就和老艺术家们成了朋友。”范军自小浸润在厚重中原文化里,曾跟随常香玉、王善朴、牛得草、申凤梅等众多名家学习,“我觉得我特别幸运,得到过这么多名家的指点,我把这种感恩化作前进的动力、化作肩负的责任。”

如今范军已经攀上“河南曲艺界领军人物”这座高峰,但他仍然有着色彩斑斓的梦想和追求,“我主演的方言话剧《老汤》已在全国进行了近百场的演出,挺受观众欢迎。接下来,我会推出《老街》和《老家》,这个‘三老’系列主要反映中原人文精神,是我按照演艺生涯代表作的标准来打造的。”范军说,《老街》以有着700余年历史的马街书会为题材,预计明年四五月份完成;《老家》将以反映厚重的根亲文化为主。

“曲艺是最接地气的艺术”

河南一直是曲艺大省,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辉煌,“曲艺来源于民间,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最能反映老百姓生活、为老百姓抒怀的,也是最接地气的。”范军谈道,河南可以说是中国曲艺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肥沃的曲艺艺术土壤和优秀传统。

“我们有一大批热爱曲艺事业、勤奋耕耘的曲艺人才,创造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作品,还打造了诸如河南省少儿曲艺大赛这样的曲艺品牌。”谈到河南的曲艺现状,范军劲头很足,“我们的宝丰马街书会已经成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在全国有广泛的影响,最多的时候有20多万人参加;相声、小品、大鼓等曲艺门类也都具有很深厚的群众基础,与百姓生活水乳交融,深受群众的好评;我们河南省有一支实力强大的曲艺表演队伍,在全国历次大赛中都有好的表现。”

“带动年轻人一起搞曲艺”

尽管河南曲艺有如此深厚的基础,但在“互联网+”的时代趋势下仍受到一些冲击,对此,范军这样说道:“曲艺事业的发展既要继承传统,同时也要有创新。”范军认为:“传统的核心是一定不能丢掉的,但也要赋予其新的活力,把我们河南的曲艺发扬光大。”范军表示,曲协还将通过举行“曲艺走进学校”等活动,大力挖掘新人新作,多吸收80、90后的大学生群体。

范军说,河南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河南人民的热情、淳朴和智慧,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他,就像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他不断前进,用他的歌声、笑声去传播河南文化、弘扬中原文化。“我们新一届曲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们将承担起这份责任,共同努力,去创造河南曲艺新的辉煌。”

河南省电影电视家协会主席王少春——

助推河南影视走出去

从前几年票房、口碑双丰收的《不是闹着玩的》《就是闹着玩的》,到《酒惑》《与贼同屋》,河南电影人频频亮相,引人注目。刚刚当选河南省电影电视家协会主席的王少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河南的电影电视尽管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在全国的排名还有待提升,“希望我们能为河南的影视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河南创作出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影视剧。”

本土影视发展喜人

依托河南深厚的文化底蕴,河南影视人一直在传统文化这块土地上深耕细作,通过20年来的努力,如今已拥有了《梨园春》《武林风》《华豫之门》《汉字英雄》等一批在全国非常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王少春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一种传播面广、渗透力强的方式,让地方传统文化走向全国,使传统接轨现代,让文化回归大众。以《梨园春》为例,它的出现给豫剧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河南本土电影近年来发展也很快,最明显的标志就是生产数量增多。近两年,每年报国家广电总局审查的本土电影有十几部,此外,参与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电影类评选的电影也逐年增多。郑州电影产业规模呈连年增长态势,目前,郑州市有100多家影视制作机构,影院数量也从过去的东方红影院、中原电影院等几家屈指可数的电影院演变成今天各大院线公司逐鹿中原的繁荣景象。

在作品、影院数量增多的同时,本土电影佳作也不断涌现,诸如《角落里的阳光》《鱼湾村的故事》《信念》《生命无价》《望月》《念书的孩子》《幸福的白天鹅》等主旋律影片获得了广泛好评。戏曲电影《新麻风女》《三子争父》等也实现了河南戏曲与电影艺术的结合。“电影作品产量、质量不断提高,影响力日益扩大,成为河南文化产业中一支强大的生力军。”

众多题材有待挖掘

然而,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河南本土电影的知名度并不高,在发展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王少春表示:“本土电影还比较稚嫩,高质量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好题材适合用电影语言去表达,但纵观目前的本土电影,不得不承认许多好题材被浪费或是还没有被挖掘出来。”

而电视媒体也正在转型、变革,经历着过渡期的阵痛。“一方面,数字化进程、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互联网异军突起,智能手机及移动终端风靡市场;另一方面,‘限播令’等政策又给电视节目的传统创收及发展模式设立了新的门槛。”王少春谈道,人的一生有两样离不开:一是“白大褂”,一是“白粉笔”。“白大褂”是医生,“白粉笔”是学习。“不管是新思想还是新技术,我们电影电视人需要真学、真懂、真用,勇于了解、善于掌握、敢于实践,这样做起事来才会举重若轻。”

积极推动政策优化

近年来,河南的影视尽管有了长足发展,但在全国的排名还有待提升,“为什么全国很多影视公司愿意跑去横店拍戏,连公司都注册到当地?这不仅仅是硬件问题,最关键的是软件,此外,他们的扶持政策也很好。所以,接下来影视家协会将开展扎实的调研,积极推动河南影视业相关扶持政策的优化,让河南的影视编剧、演员和企业愿意在家乡创作、拍戏、创业。”

“希望协会的努力工作能为河南的影视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推动河南创作出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电影、电视剧。”王少春表示,在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的时代,影视家协会还将通过互联网手段把工作做细、做深、做透,助推我们河南的电影、电视剧走出去。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