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喜看十二五巨变 展望十三五宏图 上一版3  4下一版
高新区:高新产业强力拉动经济攀新高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高新区:高新产业强力拉动经济攀新高

本报记者 裴其娟 通讯员 赵翔宇 文/图

站在“十三五”起点,盘点“十二五”成就,郑州高新区连续实现多项倍增:2015年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600亿元,实现利税480亿元;GDP预计完成230亿元,是2010年的2.22倍,年均增速1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86亿元,是2010年的1.5倍,年均增速8.45%;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19亿元,是2010年的3.25倍,增速28.4%。

成就的取得,科技创新功不可没。“十二五”以来,高新区紧紧围绕打造北斗云谷·千亿科技城和郑州都市区创新驱动战略主引擎总目标,突出科技创新,紧扣三大主体工作,强力推进千亿科技城建设,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三驾马车”拉动高新技术产业

在高新区瑞达路,间隔不足3公里,坐落着汉威和威科姆两家高新技术企业,一家是我国传感器和物联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企业之一,另一家则是北斗导航研究应用领域的领航者。在距此不远的河南电子商务产业园内,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的数据信息枢纽、微软教育云计算产业基地、华强电子高端服务业基地竞相抢滩,甲骨文、网易等全国叫响的企业密布于此。

“全省每五个高技术产业中,必有一个在高新区。”高新区科技局的统计显示,这里已成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之地。“十二五”期间,郑州高新区累计完成高新技术总产值37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累计达2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每年增幅达25%左右。全区集聚了全省22%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形成了研发、生产、交易、服务等为特色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年均增速近45%,是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形成了“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郑州IT产业园、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郑州电子电器产业园、郑州软件园、河南省电子商务产业园、中原广告产业园、郑州高新企业加速器产业园、创业中心等专业园区竞相发展,其中郑州电子电器产业园、创业中心年营业收入已超百亿;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郑州软件园年营业收入已超50亿元。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不断完善,《北斗云谷·千亿科技城发展规划纲要》通过专家论证,产业发展思路和举措进一步明晰。确立了集聚发展战略性产业——北斗导航与遥感产业、支柱性产业——云计算及信息应用服务产业、驱动型产业——科技服务产业“三驾马车”的产业发展格局。动漫企业、网络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的集聚效应和龙头带动作用明显。总投资33亿元的中原广告产业园,一期部分投入使用,二期已开工建设。在总投资20亿元的河南电子商务产业园中,腾讯、阿里巴巴、甲骨文软件、百度等行业旗舰企业纷纷进驻。2014年高新区已集聚超亿元企业105家。总投资40亿元的格力电器郑州产业园项目产值已突破100亿元;总投资72亿元的中国联通集团中原数据基地项目一期、总投资30亿元的电子电器产业园已建成投入使用,总投资350亿元的郑州IT产业园、总投资100亿元的郑州高新数码港、总投资50亿元的郑州保利国际文化广场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华强电子高端服务业基地、总投资20亿元的微软教育云计算产业园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加快建设。

优化环境助力公司上市扩张

高新区拥有11家上市公司,占全省的1/10;新三板挂牌企业43家,占全省约1/3以上,新三板挂牌企业数在全国高新区位列第四,仅次于中关村、上海张江和武汉东湖。目前上市和新三板挂牌后备企业共50余家。近年来,高新区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深化提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构建形成了“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审批的行政审批新模式。同时,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实际需求,在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企业成长的每一阶段,都建立了相应孵化器和专业园区,提供针对性的一站式服务,为企业成长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郑州高新区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增长。2011年到2015年,按火炬计划统计口径,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近30%的增长,成为当地增长速度较快的区域之一。同时,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8%,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5%,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以人为本加快全域城市化

“十二五”期间,高新区按照全域城市化目标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部村庄改造涉及的30个安置房建设项目已全部开建,安置房开工约900万平方米,累计投资580亿元;付庄、郭庄、布袋李、东史马、大谢、祥营、洼刘等9个安置项目已部分或整体完成回迁,交付面积近200万平方米共13313套安置房,实现回迁6137户25000人。

为逐步建立和完善健康和谐的社会保障体系,完成全域城市化目标,真正实现“人”的城市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基本实现规划区域内基础设施覆盖到位,新建道路120项,新增桥梁5座,总长80公里,总投资金额20亿元。科学大道、莲花街等主干道路均西延至四环以西,规划区域内主干路网全部贯通,西四环以西路网格局基本形成;新增公共绿化面积517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8%。二环三十七放射生态廊道建设涉及高新区的西四环(化工路—北四环)、北四环(高新区段)、化工路(三环—四环)、科学大道西延、铁魏路(四环—白松路)五条路段共32.46公里,绿化建设全部高标准完工。新建绿谷公园、礼仪之门雕塑公园升级改造等34个项目游园项目;完成梧桐水厂扩容,日供水量达到每天10万吨,新建供水管网80公里;新建供热管网200公里,新增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

积极发展社会事业,扎实推进人的城市化,努力实现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总投资10亿元用于教育,新建、改扩建学校项目24个,新引进华中师范大学附中、北京十一中学、外国语中学、省实验中学、郑州八中等名校师资力量合作办学,高新区优质教育资源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翠竹街“教育精品一条街”效果渐现;加大医疗保障,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郑州第二人民医院高新区分院开诊;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二期)、河南省中医院高新区分院项目正加快推进;促进城乡就业,出台“三基金三免费”惠民扶持政策,免费对村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村民到高技术企业就业,促进村民向市民的内涵式转变。

“十三五”:力争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十二五”已圆满收官,“十三五”已灿然开启。

“十三五”期间,高新区将以建设科技城为使命,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实现全域城市化和建成六星级产业集聚区为目标,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打造北斗云谷国家级品牌为抓手,聚集创新要素,集成创新优势,提升创新平台,壮大产业集群,使郑州高新区跻身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在省、市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支撑、带动和引领作用。按照火炬计划统计口径,营业总收入增速保持20%以上;财税收入增速保持20%以上;建成10个百亿元产业园区。到2020年,电子信息主导产业营业收入超过5000亿元;经认定的新技术企业达到600家以上;上市和挂牌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智慧城区建设完成,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资源优势迸发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创新资源不断聚集。高新区内集聚了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产业技术研究院、8个国家级工程中心、8个部属研究院、30个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和495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以及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等重点知名高校。科技人才密度居全省之首,构建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链条孵化模式,加速了科技型企业成长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建成了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等4个国家级综合孵化器,全区总孵化面积达600万平方米。引进和建设众创空间20余家。科技型企业集群发展。区内科技型企业超过2000家,经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6家。汉威、新开普、思维自动化、光力科技等一批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已进入爆发式发展阶段。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全区集聚了全省70%以上的骨干软件企业和85%以上的动漫企业、网络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尤其是电子商务产业和动漫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目前,正依托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北斗技术创新源的优势,着力集聚一批北斗产业相关的研发机构和企业,打造“北斗云谷”国家级品牌。

到2014年底,高新区研发总投入占营业总收入的比例达到5.1%;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9项,占河南省的15%,获得市级以上支持的科技计划项目520项;累计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500余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5200余项,申请专利20000余件,已获得授权专利15000余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000余件;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23项。以国家级研发机构的引进、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及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建设,中铁隧道、郑州机械所、中棉所、三磨所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获批。郑州机械所高端装备与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郑州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已挂牌运行,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共建的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即将挂牌。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