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更好的义务教育款步走来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更好的义务教育款步走来
新郑农村初中生在新建的实验室做实验。
关爱流动儿童,让孩子们感受家的温暖。
郑州市第三十四中学代表河南省前往上海参加世界头脑奥赛。
中原区伏牛路小学“故事城堡”讲述汉字的故事
特色学校。
道德课堂观摩活动。
中华诵·2013经典诵读大赛。

本报记者 李 杨

回眸“十二五”

郑州教育跨越发展专题报道

2

“普及、均衡、优质、惠民、和谐……”谈到对义务教育的期待,不少教育工作者和热心教育事业的人士脑海里都会不由地蹦出这些词语。而对于许多学生家长而言,对于义务教育的期待似乎更加简单,他们只是希望教育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满足他们想让孩子“上好学”这一愿望。

为了实现这些期待,在“十二五”期间,郑州市义务教育按照“依法治教、整体推进、均衡发展”的工作思路,统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内涵质量持续提升,以一种不断攀登、追求更好的姿态展现在广大市民面前。

强化经费保障

推动城乡一体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二五”期间,我市强化经费保障,在安排财力时优先保证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规模总量逐年提高,确保了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首先是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014年全市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为68亿元,比2009年增长62.59%。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61.7亿元,比2009年增长58.25%。

其次是生均预算内教育费用逐年增长。2014年,全市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达到6616元,比2009年增长40.73%。

最后是生均预算内公用教育费用逐步增长。2014年初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2867元、1556元,比2009年初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分别增长92%和133%;2014年农村初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2227元和1366元,比国家规定标准高出1437元和776元。

为了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我市还实行了财政倾斜政策,不仅投入资金4.9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实验室建设装备工程、农村寄宿制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课桌椅更新工程、农村中小学体音美器材配备工程等,推进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还为全市100%的农村中小学配备了标准化实验室、计算机室和常规教学设备器材。

“真没想到,在我们这样偏僻的学校,孩子们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探究,开发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一所农村学校的老师们对此感慨不已,同时,他们也为学生能享受到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而感到幸福。

关爱外来子女 确保教育公平

曾经,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不得不为“在哪里可以上学”的问题发愁。如今,随着入学政策和教育环境的改善,这一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因为随迁子女这个特殊群体的学习基础、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与本地学生存在较大差异,“随迁子女如何念好书?”逐渐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针对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我市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将外来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并要求“教学过程无差别管理,平等接受教育”。

在二七塔下,繁华的步行街旁,有一所二七区德化街小学,学校周边居住的家庭成分较复杂,地域、民族差别大,学校学生大多数都是流动儿童。学校不但保证了辖区全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还以“阳光童乐苑”为契机,建设了以关爱生活和心理咨询为主题的“阳光爱心驿站”,倾心为流动儿童营造一个温暖的家。从帮助学生养成卫生习惯到教给学生一些生活智慧,师生间的每一个小小举动都流露着浓浓的爱生之情。“教育就是播种爱。流动儿童更需要的是从生活和心理方面的深层次关爱,才能让他们有真正的归属感。”该校老师表示。

为了让家庭贫困的孩子没有后顾之忧地全身心投入学习,确保他们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近年来,我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断提高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把党和政府的温暖真正送到了学生身上。

打造特色学校 孩子快乐成长

开展德育评先评优活动,表彰中小学德育先进单位、个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评估活动,推进心理咨询室建设……近年来,郑州义务教育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贯彻落实《郑州市中小学生德育习惯养成实施方案》,我市实施了中小学生习惯养成工程,不少学校都积极开展了促进习惯养成的系列活动。在金水区纬五路二小,每月第一个周一的升旗仪式上,都会启动本月的“好习惯”少先队课程,提出“轻声细语不喧哗,文明用语在口中”“垃圾不落地,文明在手中”等好习惯,并通过考核评比激励学生争当“好习惯之星”,不仅树立了榜样,也使习惯养成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近年来,我市加强教学研究,推行高效课堂改革,培育基础教育课堂教学六大模式,并以道德课堂构建为主线,组织道德课堂诊断、交流研讨活动,每年组织两次大规模的道德课堂诊断展示交流活动。2013年4月5日,《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以“矢志不渝打造‘自主课堂’”为题,对郑州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度报道,带有郑州特色的教育新经验已经分享给了更多的人。

为了进一步打开郑州教育人视野,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我市积极推进基于标准的课程建构和课程实施,构建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体系。在开足开齐国家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我市各中小学纷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合孩子成长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成长乐园的大门。

国学、陶艺、书法、阅读、布鲁斯口琴、趣味数学、剪纸、礼仪……这些多元而丰富的课程,让学生们学会了根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在探索未知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在亲身实践中扩展视野,收获成长与快乐。不少学校还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创新出属于自己的特色课程,如管城回族区五里堡小学,开发了“认识篇”“体验篇”“汇报篇”等入学仪式课程,手拉手做朋友、校园寻宝活动、彩色手印、制作头饰、书写“人”字、行拜师礼等丰富的活动涵盖了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等多种课程,让孩子们在游戏当中体验、感知,熟悉学校生活环境,开启愉快而美好的小学生活。这些特色的校本课程,不仅丰富师生的校园生活,也为各学校创建特色学校,形成异彩纷呈的办学风格奠定了基础。“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已经成为我市教育行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组建学区共同体 缩小校际差距

谁都想上一所好学校,可力量薄弱的学校该怎么办?让好学校“捆绑”帮扶弱校如何?为了缩小校际差距,郑州市教育局创新管理体制,将市区144所初中划分为20个学区,并组建成9个学区共同体,学区成员校之间实现教学设施、优秀师资、优秀教学资源共享。于是,家长们常常能在学校看到这样的一幕:在同一个学区内,各学校图书馆、操场、教学设备等实行共享,学生可以持证件到学区内任一学校借阅图书,进行体育运动,可根据教学需要到其他学校上电教课或实验操作,还能不出校园就听到其他学校优秀教师讲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就是学校的“源头”,只有源源不断的生源,学校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教育均衡的核心便是生源均衡。为了促进生源均衡,我市推进招生政策改革,坚持实行免试就近划片入学政策、高中招生分配生政策。分配生政策,简单来说,就是省级示范性高中拿出部分招生名额分配给各初中,录取时,分配生最多可享受统招线下降50分录取的政策,让薄弱初中的优秀生也有机会上重点高中。2008年刚开始实行分配生政策时,分配生比例为40%,后来逐年提高,如今已达到60%。这一政策均衡了学校间的发展,也有效抑制了初中择校过热的情况,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郑州市的教育机体是否健康?一份专业的“体检报告”就能告诉我们答案。为了提升学生素养,我市还把“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项目作为全面推进郑州教育评价改革的突破口,增加了科学和人文素养新评价指标。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这种科学的评价方式对改进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校教育教学都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