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喜看十二五巨变 展望十三五宏图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二七区:阔步迈向幸福文明新城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二七区:阔步迈向幸福文明新城区
孙八砦改造项目康师傅新面厂项目
大学路生态廊道

本报记者 刘伟平 通讯员 李少贞 郭佳星 文/图

时间丈量着发展的进度,也标示着攀登的高度;发展勾勒出新的年轮,亦刻下了二七区奋斗“十二五”的印痕。

连续两年位列全国“综合实力”和“最具投资潜力”100强,成为河南省唯一入选“双百强”的市辖区;共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中国爱心城区”“河南省城中村(旧城)改造先进单位”“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区”及“省级文明城区”等700多项荣誉,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辖区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十二五”末,二七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65亿元,是“十一五”末300亿元的1.55倍;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0.68亿元,是“十一五”末15.56亿元的近2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7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5倍。经济总量、财政实力、社会储存资本及群众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大幅提升。

五年精耕,一页鉴定。五年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二七区乘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建设的东风,紧紧围绕“三大一中”战略定位,以“品牌品质品位”理念,谋势而定、奋力而为,谱写了一曲勇于担当、砥砺拼搏的华彩乐章,绘就了一幅精彩动人、破蛹蝶变的精美画卷。

【项目巡礼 百花齐放】

京莎广场

京莎广场规划在3~5年内建设成为中部最完善的创业孵化基地和最大的O2O鞋业展贸中心。集创业孵化、行业交流、线上营销、线下贸易、商务办公、电商物流仓储、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电子商务产业聚集体。

该项目建设工作于2015年8月全面完成。园区总面积约157000平方米,1~4层鞋业品牌商户入驻近400户;5层电商园完成100%招商,且已完成入驻,并在陆续办理注册地签入手续。入驻电商企业32家。项目整体运营后,前期预计年营业额在人民币20亿元以上,其中电商部分年营业额超3亿元,将切实推动地方的电商建设,并实现可观的地方税收。

孙八砦改造项目

孙八砦项目位于航海路以南、长江路以北,东临台胞小区、二七区教苑小区,西接省交通学院、江山小区。土地面积767.4亩,总征迁量180万平方米,涉及2079户6084人。规划建成商业、星级酒店、高档办公、公寓、住宅,总投资60亿元,其中商业、办公51.7万平方米,住宅133.73万平方米。

目前,项目一期万达广场项目已投入使用,是集大型商业广场、室外步行街、商务酒店、城市商业街区、高尚住宅以及精装SOHO六大城市功能于一体,涵盖高级连锁百货、五星级国际影城、大型生活超市、国际运动品牌、KTV量贩、电玩娱乐、电器超市、健身养生等多元业态的城市综合体。

康师傅新面厂项目

顶新集团于2005年在马寨投资2.1亿元,建成一期共6条方便面生产线,2013年又投资9.5亿元,占地287亩,新建成二期生产线项目,工厂也更名为郑州顶益食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高端桶装面。计划建设三个制面车间,一个调理车间,配套立体仓库、PE桶生产等,共计24条生产线,全部建成达产后,能实现年产值40亿元,产品不仅可以供应河南全境,而且可以覆盖山西部分区域。

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

担当成就作为,团结凝聚力量。五年来,二七区从大棚户区改造、交通路网、生态廊道建设等六项切入点工作入手,破冰启航、全面发力,大征迁势如破竹,大建设如火如荼。

五年来,共启动65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各类征迁超4500万平方米,辖区绕城高速围合区域内村庄改造大头落地;开工安置房1150万平方米、商品房950万平方米,回迁560万平方米;实现土地储备2.3万亩、出让超1万亩;累计完成投资超1000亿元,在全国城区中率先成功发行城投债;城镇化率由“十一五”末的73%提高到2015年末的92%,近10万群众顺利回迁;在全市率先实现征迁群众户均2套房、3年以上征迁项目基本回迁,被评为“河南省城中村改造先进单位”。

围绕“两环三十一放射”工程,累计建成道路79条166公里,完成生态绿化900万平方米,叠彩园、净秀园、天和园3个区级综合性公园在全市率先建成开放,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建设进展顺利;投入1亿元对全区工地实施综合治理,达标率100%,大气污染防治成效初显。组团新区建设走在全市前列,二七新区控规获批面积占总面积85.6%,总投资约2000亿元的郑州CSD、红星美凯龙及凤凰岛等33个重大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2013年、2014年,二七区被评为“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先进单位”。2015年,在全市新型城镇化观摩考核中,9次评比获得5次第一,受到市委、市政府通令嘉奖。

现代产业体系格局基本确立

开放激发活力,创新增添动力。五年来,二七区坚持以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为支撑,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引进重大项目53个、1731亿元,一大批“三力”型项目落地开工,高端商贸服务、现代食品制造、生态文化旅游三大主导产业比重不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达到0.1 : 19.2 : 80.7,基本实现二、三产业一统天下。

高端商贸服务业提档升级步伐加快。二七万达、华润万象城等城市综合体投入运营;二七商圈周边中高端购物中心达到20多家;绿地滨湖国际城、中央商务区和百年德化商业步行街重塑提升工程等一批重大商贸项目加快建设。楼宇经济稳步发展,全区商务楼宇超过50幢,楼宇总部企业达到1500家,楼宇经济税收达到8.8亿元,比“十一五”末增长5倍。

现代食品制造业提质增效。培育形成康师傅、万家等36家亿元以上企业,建成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43家,现代食品制造业产值达到74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9倍。马寨产业集聚区荣获“河南省新型工业化(食品)产业示范基地”、全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称号,连续两年被评为郑州市“两快”产业集聚区。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壮大。《现代田园城区设计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凤凰岛国际交流中心、路劲生态文化项目及风情樱花生态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项目有序推进,培育3A级景区一家、乡村旅游经营单位120多家。樱桃沟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是河南省唯一入选“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引进中国中部电子商务港、苏宁易购电商园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河南网商园被授予“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服装类“世贸商城”、建材类“百姓商城”、农副产品类“家庭农场”等电商平台,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的知名品牌。“黄河众创空间”成为全国首批众创空间,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与服务体系。

网格化管理长效机制高效运行

小网格,大民生。2012年以来,以网格化管理标准体系建设为统揽,始终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有效解决了一大批“看得见的管不住,管得住的看不见”的问题。

探索建立协同巡查联动执法、痕迹化管理等八大工作机制,创新实施“四联四查一评”“互联网+网格”等工作法,构建“块”的作用更突出、“条”的力量更到位的服务管理格局;推动长效机制与网络舆情问责、四项基础制度相互嵌合,形成了铭功路公益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大学路志愿服务网络、淮河路360综合服务中心等具有二七特色的网格品牌;实施“五位一体”大督查,引入第三方稽查,强化对三支队伍的管理,以督查促履职、促融合、促落实,基本实现“小问题不出网格、一般问题不出村组(社区)、突出问题不出乡镇(街道)、老大难问题上下联动处置”。

全区网格化管理被国家标准委列为行政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连续三年荣获“全市长效机制先进区”,市委十届八次全会上被评为“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长效机制工作先进单位”。

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五年来,全区民生领域投入占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超过70%,为民承诺的实事全部办结。

教育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68所,新增学位3.7万余个,在校师生人数达到13.6万余人,实现辖区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愿望。“多彩教育”被确定为全国广泛推介的区域教育发展模式。

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1万余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500余人。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累计保障低保对象28.9万人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各类补贴8390万元,新农合参合率超过99%。

文化事业硕果累累。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开展“文化志愿者公益服务演出”“文化艺术公益大讲堂”“送图书、送知识”等活动;新建、改建综合文化站5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76个、电子阅览室66个、农家书屋12个,全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实施文化艺术“双百”计划,培育超凡影视、望远传媒和金象影业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樱桃沟、马寨镇文化产业特色村(镇),《大国廉政》《快乐星球》《念书的孩子》等本土影视作品获得国际、国内大奖。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2013年大爱仁医胡佩兰、2014年“陇海大院”爱心集体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省入选“中国最美家庭”的8个家庭3个来自二七,谷殿明“学雷锋实践教育基地”、江学铜“学雷锋服务班”等200多个先进典型受到中央、省、市表彰。

展望“十三五” 绘就新蓝图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个承载责任担当的二七区蓄势待发,必将引领新常态,开创新篇章。

展望“十三五”,二七区将着力打造“五区”。分别是承接产业、人口转移、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二七,全省“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示范区;吸引海内外人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集聚,郑州国际商都建设核心区;加快由服务业大区向服务业强区转变,高品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努力激发和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努力建设全市一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领带动区;现代田园城市风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绿色低碳田园生态宜居新城区。

“十三五”时期,二七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具体目标:综合实力实现晋位升级,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高端商贸、现代食品制造和生态文化三大主导产业比重不断提高,基本实现全域城镇化。

城区承载力明显增强。供排水、供热、供气、通信等管网不断完善;城乡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宜居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城区形象和品位有较大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745元,年均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575元,年均增长9%;五年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到202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全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消减量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