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喜看十二五巨变 展望十三五宏图 上一版3
惠济区:建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区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惠济区:建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区
惠济区现代产业园区

本报记者 栾月琳 通讯员 张超 文/图

惠济区位于城市中心区的最北部,北临黄河,西依邙山,总面积232.8平方公里,人口27万。作为郑州市区北部组团主体,惠济区辖两镇、六办和郑州惠济新区、河南惠济经济开发区(特色商业区)和郑州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区生态环境优良,空气质量位列全市第一位,被誉为郑州市的“后花园”,是幽深葱郁的绿色天然氧吧、风景秀美的休闲度假胜地,也是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强区。

项目巡礼 百花齐放

郑州惠济万达广场项目

郑州惠济万达广场是大连万达集团在郑州继中原万达广场、二七万达广场后开发建设的又一个大型商业项目,属万达集团商业地产第四代产品,项目占地面积5.63公顷(约合84.45亩),计划建设总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计划投资30亿元,是集主力超市、电器卖场、儿童娱乐、电玩竞技、国际影城、时尚健身、特色餐饮等业态于一体的纯自持物业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作为万达集团第一批轻资产模式运营的项目,惠济万达广场是万达集团第四次产业结构转型的代表之作,也是万达集团目前所有项目中单体最大的商业综合体。

惠济万达广场计划于2016年11月18日正式开业,项目的建成将弥补郑州北区无大型文化娱乐商业广场的空白,也将为加速惠济特色商业区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

惠济区新城街道毛庄安置区项目

惠济区新城街道毛庄村位于新苑路以北、大河路以南、清华园路以东,东风渠以西,地处惠济区的行政核心区域,共有村民1766户、5298人。

根据市政府2011年12月6日批准的改造方案,该村改造范围内土地19宗,总用地1860.804亩(农用地1176.398亩、建设用地684.406亩)。其中,安置与开发用地共计1058.85亩(安置用地363.41亩,配套开发用地695.44亩);道路、绿地及公共配套设施用地约801.954亩。建筑总量控制在1731000.92万平方米,其中安置总面积580000万平方米,开发总建筑面积1151000.92平方米,安置开发比为1∶1.98,安置区商业面积约37000平方米,开发区商业面积约227000平方米。

截至目前,该项目一期安置区15.27万平方米(8栋住宅、1栋商业、一栋村民活动中心)已建成,基本达到回迁条件,二期安置区25.07万平方米(15栋住宅、2栋商业、1栋幼儿园)已主体封顶,已完成内部粉刷,正在做外墙粉刷。

索须河天河路桥节点景观提升工程

索须河属淮河流域贾鲁河水系,发源于荥阳市崔庙山区,全长24.5公里,两堤防间距200米左右。根据市政府河道治理计划,2014~2016年对索须河天河路桥段进行节点景观提升,范围是天河路大桥上游430米至花王桥段共2.14公里河道,进行水面扩增、堤防改造、堤岸景观绿化和休闲游憩设施建设等,总投资4368万元。工程总体布局概括为:“一园 两廊 三岛 水阔 路畅 岸美”。一园——在天河路桥下游640米左岸滩地内设置近水广场一处,并进行适度绿化和设施配置,成为一座小型公园。两廊——构建2条近水亲水走廊,由两岸滩地游路和浅水区木栈道(台)组成。三岛——通过对河道内现有的河心岛进行改造,形成3座生态岛。水阔——通过水面扩增工程,适当地扩大河道水面。路畅——滩地内建设游路,与滨水廊道、平台相连;堤顶路拓宽,加强通行能力;两者构成连续通畅的滨水车行、步行游路体系。岸美——通过堤顶—边坡—滩地—浅水区的分层分级景观绿化,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目前,该工程已全部完工,工程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周边市民的生活品质,促进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郑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同时满足了索须河作为大运河(通济渠)遗址对整体环境改善的需求,可有效延长其生命力。

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 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惠济区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围绕“三大主体”工作,抢抓机遇,乘势而为,经济社会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与“十一五”末相比,全区生产总值由68.8亿元增长到107.5亿元,年均增速7.6%;固定资产投资由76.7亿元增长到160亿元,年均增速20.1%,五年实现翻番。

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进,征迁工作实现突破。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通过古荥镇、毛庄镇、老鸦陈镇、花园口镇等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审批,基本实现黄河大堤以南125平方公里区域规划全覆盖;全面推进城区改造升级,城镇化率提高到74%,建成区达43.5平方公里,面积扩大两倍;依托“两环三十一放射”和市域快速通道建设,共征迁3200万平方米,32个行政村实现整村征迁,四环内村庄全部改造征迁,先后获得全市城乡规划建设先进单位、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围绕文化创意旅游、都市农业、速冻食品三大主导产业定位,引进各类项目208个,计划总投资1390亿元,已完成投资445亿元。其中万达商业广场等10亿元以上项目96个;规划建设格力电器商贸园、规划电子研发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57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8.4亿元;三产比重较五年前提高4.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文化旅游业持续繁荣,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680.86万人次,旅游收入16.37亿元,年均增长15%,被评为郑州市服务业发展先进单位、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蝉联河南省文明城区荣誉称号。

生态建设成果丰硕 基础设施深根固柢

生态建设成果丰硕,组团新区建设有序推进。建成北三环、北四环、四港联动大道、文化北路、京广快速路二期、江山路、沿黄快速通道等11条生态廊道,绿化长度55.1公里,面积484.8万平方米,连续3年荣获全市生态廊道建设先进单位;五年累计植树370万株,完成造林面积4.96万亩,较“十一五”末增长65%,森林覆盖率达49.84%,居全市第一。先后启动“河清水美”工程、“蓝天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无燃煤区达26.7平方公里,空气质量稳居市内各区前列。

安置房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深根固柢。惠济区棚户区改造安置房项目已全部开工,开工面积约950万平方米,建成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回迁群众46665人;建成道路20条,在建28条,辖区道路里程达470.69公里,较“十一五”末增加36.4%,惠济区“东西不通、南北不畅”的交通状况成为历史;新建变电站2座、污水处理厂2座、消防站3处,公园3个,规划建设公交场站2个;北郊热源厂一期建成,结束了郑州城市北区长期没有暖气供应的历史;惠济新区自2013年成立以来,开工交通道路、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等项目35个,新增建成区3.56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141.9亿元,连续两年被评为郑州市两快组团新区。

教育事业快速进步,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十二五”期间惠济区累计投资12.3亿,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38所,新增优质学位35135个,郑州实验高中、郑州四中、郑州市实验中学等名校先后落户惠济,填补了惠济无重点中学的空白;医疗卫生资源倍增,新建郑州市三院、惠济区人民医院、惠仁医院、惠济区中医院、惠济区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推行“五险合一”,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7%,新农合参合率达99.95%,群众享受大病救助等近7万余人次;加快推进 “三房合一”政策落实,公租房开工1192套、建成1115套;养老补贴、“两免一补”、优抚安置等各类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1.32亿元;以“三级三类”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为载体,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加强“平安惠济”创建,连续9年被评为全市安全生产先进区,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单位,连续9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信访红旗单位,2015年上半年公共安全感指数全省位列60名,较“十一五”末前移59个位次。

网格化管理工作成效显著,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以网格化为载体,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工作开展以来,老鸦陈街道被确定为全市三个网格化管理工作试点之一,为全市网格化管理工作摸索经验。2012年以来,惠济区社会公共管理信息平台七个重点领域累计排查各类问题34985个,办结率99.37%;上报社情信息293254条,办结率99.73%,被评为全市长效机制工作、长效机制创新工作先进区。五年来,惠济区民生资金投入达36.91亿元,占财政收入的68%。2015年,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900元,年均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0000元,年均增长13.1%。

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保障制度日益完善

齐心协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期间,惠济区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7.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

重点围绕以下几项工作谋划推进:

全力推进全域城镇化。对四环以外剩余棚户区全部实施改造,加快已改造项目安置房建设进度,让群众早日回迁,加快推进交通道路、变电站、污水处理厂、公交场站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提升城区承载功能。

突出抓好现代服务业发展。依托河南惠济经济开发区(惠济特色商业街区)和惠济新区平台集聚优势,以大招商为带动,投产一批、建设一批、谋划一批围绕健康养生、旅游文化、生态宜居、高端研发为区域功能定位的主导产业项目,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符合惠济区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

持续提升网格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条块融合,持续加强制度建设,抓好“三支队伍”建设和管理,推进网格化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效率和效果,积极推广群众自治经验,争取网格管理工作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大棚户区改造,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民生事业投入,优化学校、医院等公建配套设施布局,加快城市精细化管理、大气污染防治,推进“三级三类”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以鼓励支持“双创”为带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今后五年,惠济区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综合分析自身条件及发展基础,牢牢把握中原经济区、郑州国际商都建设重大发展机遇,加快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实施城市建管并重,持续扩大生态优势,按照“生态引领、产业支撑、空间优化、城乡共融、全面小康”五大战略构架,重点做好“生态立区、商贸富区、文旅强区、科教兴区、开放活区”五篇文章,逐步实现“文旅融合、商旅融合、康旅融合、农旅融合、工旅融合”五大融合,着力打造“一核一带三组团”,努力实现“城区空间、城区生态、城区产业、城区管理、城区形态”五个转型升级,力争到“十三五”末将全区建设成为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区,确保与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