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实现“两个率先” 建设国际商都 上一版3  4下一版
硕果累累又一年 而今迈步从头越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硕果累累又一年 而今迈步从头越
2015年1月26日陇海路高架全线通车(资料图片)

2015:引领新常态 拼出新成绩 打造新亮点

刚刚过去的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郑州以全球化视野、国际化眼光、现代化思维,积极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干成了一系列具有奠基性、战略性、标志性的大事要事,主要经济目标圆满完成,社会发展硕果累累。

1月5日至10日召开的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晒出郑州过去一年的成绩单,可谓亮点纷呈。

亮点一

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加快形成,郑万、郑合高铁开工,郑焦、郑机城际铁路及郑州西站顺利投用。郑州机场二期建成投用,迈入双跑道双航站楼时代。郑州与卢森堡“双枢纽”加快布局,覆盖欧美亚的货运航线网络初步形成。

智能手机整机及配套企业达到200家,手机产量突破2亿部,全球智能终端(手机)制造基地初步形成。中原冷链物流产业园、中原国际医药物流产业园成功落地,富士康液晶面板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空港、古城、双鹤湖、会展物流“四大片区”联动发展,实验区引领开放、带动发展的作用日益彰显,已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亮点二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效

强力推进“五单一网”制度改革,公布实施“五个清单”,四级政务服务网启动运行,政府职能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

落实结构性减税等优惠政策,以“共保体”模式支持科技型、创新型、创业型小微企业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55亿元,增长32%。

不断深化经营性土地网上招拍挂和土地统收统储统供新模式,强力推进存量闲置建设用地清理处置,盘活闲置用地13万亩;资本市场开发利用实现新突破,全年累计融资804亿元。

亮点三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强力实施新型工业化“3366”战略,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提升到50%,高耗能产业比重降低到40%。七大主导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80%以上,总产值突破万亿元。

产业集聚区发展成效明显,对工业增长、投资拉动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1.2%、46. 6%,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唯一的六星级产业集聚区,航空港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五星级产业集聚区。

亮点四

开放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功获批,出口加工区B区通过国家预验收,中国(河南)自贸区、经开综保区申建工作顺利推进;郑欧班列全年开行156班;国际邮件转运口岸及汽车、肉类、澳洲活牛、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等进口指定口岸获准运营,粮食、药品、植物种苗等进口指定口岸加快建设,郑州已成为内陆功能性口岸最多的城市。

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推进;中原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

成功举办郑州(首届)国际创新创业大会暨全球众筹峰会,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建成110万平方米,人才集聚、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加快形成。

亮点五

新型城镇化建设提质增效

郑登快速通道、大学路南延等4条市域快速通道通车;科学大道与西南绕城高速、陇海西路与西南绕城高速等4个新增环城高速互通式立交投用;陇海快速路、经三路—城东路和未来路下穿金水路隧道等工程通车,农业快速路、国道107辅道快速化等工程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大井字+环线”快速路网基本成型。完成支线路网138条,市区新增公共停车泊位8.3万个。

完成市场外迁58个,市场外迁三年目标基本完成。

上街区率先实现全域城镇化,郑东新区、高新区基本实现全域城镇化。

亮点六

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不断加强

大力实施“蓝天”工程,强力推进污染源综合治理,拆改市区燃煤锅炉14台,禁燃区面积达到建成区的67%,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8.89万辆,建设工地扬尘治理基本达到“六个100%”整治标准。

大力实施生态绿化工程,新增绿地1201万平方米,新建公园游园28个,森林覆盖率达到33.36%,城区河道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新增省级人居环境整治达标村(社区)100个,省级示范村(社区)50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

亮点七

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以全民技能振兴工程为带动,新增城镇就业14.5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69万人。市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37所,新建幼儿园47所,妥善安置5.6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

持续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我市成为全国推进医疗卫生改革示范城市。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医保、城乡低保、居民基本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

2016:瞄准新目标 给力新开局 谋求新作为

今年是我市实施国际商都规划和“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1月5日至10日召开的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全市要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全会审议讨论了《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16年经济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今年十一大预期目标。

目标

1

以国际商都建设为统揽,全面夯实国际物流枢纽基础

加快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快确立国际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强化“机公铁海”四港一体、多式联运体系。

加快确立“一带一路”国际化区域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强化郑东新区金融集聚功能。

加快打造国际物流中心,着力打造“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通道枢纽和国家现代物流创新发展先行区,建立国际、区域、城市三级物流网络体系。

强化对外开放载体建设。 突出抓好以郑欧班列为载体的陆路物流网络构建,加速推动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规模化发展,加强口岸体系建设。

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培育本土跨国公司,把郑州全面打造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总部基地。

加快自贸区申建,以经开区、航空港实验区和郑东新区为主体,加快申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郑州成为内陆开放高地。

目标

2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打造国家重要的创新中心

加快建设郑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政策先行先试、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完善高效的创新驱动发展新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完善加快技术转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加速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目标

3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大力推进企业降本减负。

保持房地产健康平稳发展,努力化解房地产结构性过剩。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加强融资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大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

目标

4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大都市

优化大都市战略布局,提升城市规划水平。按照中原经济区“一极三圈八轴带”的发展格局,积极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打造疏密有致、开合有度、生态宜居的空间格局和城市风貌。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推进都市区畅通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大棚户改造,加快推进新市镇、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进轨道交通、“大井字+环线”快速路网、高速公路网建设,大力推进公交都市建设,打通各区域间主要连接道路。

目标

5

加快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强化智慧引领,深入实施“工业4.0”战略,以智能制造为突破点,大力推动重点领域智能化应用。

打造开放增长、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三大板块,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支撑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生物及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目标

6

加快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建设现代服务业基地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商务服务业,吸引高端要素集聚,构建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打造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高地。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商贸流通等服务业,建设中西部地区特色消费中心。

积极拓展新的消费热点,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投入健康、养老、家庭服务等领域,健全服务网络,提供规范化、个性化服务。

目标

7

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着力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按照“一圈两区、一带一廊”的总体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构建集生产、生活、休闲观光于一体的都市生态农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和专业种养大户培育工程,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扶优扶强扶大重点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产值超亿元、带动农民超千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

目标

8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积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重点支持投资领域和省重大项目,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方向和薄弱环节,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

着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探索基础设施租赁等方式,盘活用活融资平台现有资产。推进政府公益非盈利资产市场化,拓展信托、债券等融资方式。

目标

9

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现代都市田园风貌

持续推进“蓝天工程”、全面推进“碧水工程”,大力推进“乡村清洁工程”。

推进森林城市建设,继续实施林业生态市提升规划,建设环城高速林业生态景观带和森林公园体系。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制定实施全市节能减排工作方案,加大考核力度,深入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

目标

10

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保障

进一步简政放权,全面落实“五单一网”制度改革,逐步形成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新模式,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持续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目标

11

大力改善民计民生,促进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进一步做好省市“十大实事”资金保障工作。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抓好就业创业工作。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努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创新住房保障模式。以推进棚户区改造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三房合一”新机制,加快完善具有我市特色的住房保障体系。

强力推进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着力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好贫困户建档立卡,因村因户因人施策。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及时排查和治理安全隐患,确保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安全生产。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