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都市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大石桥街道取缔非法菜市
探索建立“五项机制”
助推城市管理精细化
莫道君行远 晚报不了情
科技强警织就东区安保天罗地网
“童康行动”慈善项目启动
春节可到绿博园赏郁金香
冰雪天气再袭中原
多条高速交通管制
创文明城市
0112农产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追思张一弓:
莫道君行远 晚报不了情

本报记者 左丽慧 文 杨光 图

两天来,著名河南作家张一弓去世的消息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关注,除了铁凝、李佩甫、邵丽、何弘、乔叶等文坛名家纷纷表达慰问、追忆之情,作为与张一弓先生有着深厚友情的《郑州晚报》新闻人,也深切追思张一弓先生一生不改初心痴爱写作、平易近人绝无“架子”的大家风范,以及工作、生活中的点滴鲜为人知的故事。

“特约记者”张一弓

亲自采访慨然出手

《郑州晚报》一位老领导回忆,张一弓先生和当年的晚报感情很深,不仅对报纸的版面、作品很熟悉,而且对晚报在郑州、河南新闻宣传上的影响力也赞不绝口:“他曾告诉我,自己一直非常欣喜地关注着晚报每天的进步,认为晚报一直为郑州的变化和发展贡献着媒体的力量,是‘通天线、接地气’的报纸,也是自己媒体圈中非常喜欢的一张报纸。”

张一弓曾这样评价《郑州晚报》:“这是一份非常有群众意识、有人民性的党报,是有力量的、好看的晚报”。

因为和《郑州晚报》的深厚情谊,张一弓先生还成为晚报的“特约记者”,亲身参与了很多报社的活动。“可以说,只要《郑州晚报》需要,他都会慨然出手,不遗余力、不讲条件。”《郑州晚报》一位前任总编回忆。

令晚报人尤其感动的是,1994年,巩义市交通民警马喜国为防止犯罪分子逃跑,舍身救战友壮烈牺牲。消息传出,张一弓作为《郑州晚报》特约记者,带着干粮和矿泉水,一头扎进了巩义,亲自采访、含着泪水写下了长篇报告文学《马喜国祭》,用动人的文字、感人至深的情感,塑造了英雄民警的形象,受到读者的高度好评。

张一弓先生对《郑州晚报》的支持与厚爱也一直持续下来。“每到世界读书日,或是某某著名作家获奖,需要文学界发声时,我都想到了采访张一弓先生。张一弓先生是文学大家,是我省文学界的老前辈。只要他身体允许,他都很乐意接受晚报采访。”《郑州晚报》一名记者深有感触地说,如作家孙方友去世时,先生很快按报社要求寄来了约稿,文风一如他的风格,在回忆中流露出对同行真挚的感情,“这样的几十年如一日的支持,让人非常感动。”

时刻保持写作“好奇心”

2012年,在年满77岁时,张一弓先生创作并出版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长篇小说《少林美佛陀》,被称为“衰年变法”的出新之作。这部小说以跋陀进嵩山建少林寺的历史事件为框架,从民间传说、稗官野史中吸收营养,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整个阅读过程给人一种真正的文学美的享受。作品出版之前,曾以《孤独的火光》为题在《郑州日报》副刊连载。

“因为版面原因,我不得不对小说做了大量压缩。对‘砍削’掉的文字,张一弓先生非常理解,并且很支持我的工作,对于我改过的作品,他说‘满意’,还对我说改得很好。”版面编辑深受感动地表示,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张一弓先生的这部著作充满童话和神话色彩,“像他这个年纪,还怀着向上、向善的愿望,能有这样一份童心,让我很感动,也很钦佩。”

“先生70多岁了,还经常上网,就是为了时刻掌握新信息,他这份对于时代和社会的好奇心,使他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一位采访过张一弓先生的记者对张老执着于写作、水滴石穿的劲头十分钦佩:“先生是位有心人,他把对社会和时代的观察、思考融汇在自己的创作中,与时代保持同行,是我们新闻人的楷模和榜样!”

“童叟无欺”大家风范

作为上世纪80年代就享誉文坛的大家,张一弓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无论是行业领导还是刚入行的年轻记者,他都亲切随和,与他接触过的人,无不感觉如沐春风。

“张一弓先生曾跟我父亲一起工作过,并同住一个家属院,年龄也整整比我大21岁。按道理讲,他年长我一辈,见了我却非常热情,还称我为‘杨光小弟’。”剧作家杨兰春之子杨光回忆,2012年,为做《中原之子》专题,他曾登门拜访张一弓先生,先生的热情和随和,让他手足无措,崇敬之情也油然而生。

当时前去采访的一名记者也回忆,作为年轻记者,采访张一弓这样的大家难免觉得忐忑,但没想到张一弓前辈非常热情、谦逊。“后来我才知道,采访当天,他一大早就起床,洗杯子、拖地,忙得连早饭也忘了吃,就是希望能给记者提供一个比较舒适的采访环境。这种尊重,让我非常感动。”这名记者回忆,当时先生已深受“慢阻肺”病的困扰,说话一急便咳嗽,但他还是对记者的提问“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口气与记者聊了三个多小时。

稿子见报后,张一弓先生还专门致电郑州报业集团致谢,谦逊、真挚的话语,感人至深。

81载时光中,一弓先生留给后世的故事佳话还有很多。而一滴水也能反射出太阳的光辉,在普通新闻人的追忆中,在无数读者深切的怀念中,一弓先生为这个时代谱写的生命咏叹调,还将激励和温暖着更多的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