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产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三家影院入围全国票房百强
“中原文化大舞台”活动2016年2月份舞台演出安排
戴大洪:我的翻译 我的阅读
《天天有喜2》幽默升级
“溱洧之约”书法精品展开幕
古代科技成果揭晓答案
“文学旗手”痴爱写作一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戴大洪:我的翻译 我的阅读

对中国足球的忠实球迷而言,“戴大洪”是极具个性的足球经理,而对很多读者来说,戴大洪是一个和西方文学史、政治史联系在一起的名字——日前,投身翻译已10个年头的戴大洪现身松社书店,与绿城读者畅谈自己的阅读和翻译生活。

“2007年,当时任新星出版社副总编辑的止庵建议我翻译《第三共和国的崩溃》这本书,我出于一种‘反正我也没别的事儿干’的心情就开始了,一译就是一年半,到了2008年11月,已经全部译完了这本将近100万字的‘巨著’。”戴大洪透露,自己与翻译的结缘,和不久前来过松社的另一位主讲嘉宾止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最开始就是帮助止庵做外文校对,我本人也不是学英语的,基本上都是自学,家里光人名、地名工具书就买了二三十本,叫的上来名的工具书家里都有。”

作为翻译家,戴大洪选择译书的对象有什么标准?“选书还是有一定讲究的,如《古拉格》这样获得过普利策奖、是非虚构文学的东西,我很有兴趣。选书的时候,要考虑的可不仅仅只有自己喜欢不喜欢,还得考虑版权、社会意义等等。另外,很多时候,止庵也给了我很多的意见和建议,他给我推荐了很多好的作品。” 他还补充,翻译书还很讲究译者的阅历,他选的书通常都比较厚重,也比较深沉,译起来当然也需“有力度”,“要是译出温水煮青蛙的感觉,那这本书就浪费了。”

后来,他翻译的书越来越厚,里面的很多的内容,边翻译边思考,戴大洪也认为自己从中感悟到很多。“我喜欢历史,所以我总是很关注这些东西,而翻译书的时候,会看很多很多材料,所以真的很有收获。”

“做了10年的翻译,我译了一摞书。如果按照现在一年40万~50万字的量,我也就还能翻译个六七百万字,所以我译什么更要好好挑。”戴大洪还告诉读者,自己接下来的几本译书内容包括西班牙内战史,有托斯陀耶夫斯基的新一卷,而“厚书”依然是他喜欢选择的类型:“我认为,有些东西,中国人早一点知道是有好处的。”

在外界看来,专注学术的人都淡泊名利,戴大洪对此也做出了自己的诠释:“阅读可以减少人对金钱的依赖。如果为了挣钱而挣钱,就是在耗费生命。常言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很多人都理解成为阅读,就能有颜如玉和黄金屋相伴,但是,我更认为是,阅读,能够让你减少对于真实的颜如玉和黄金屋的需求,你能够从精神上得到满足。” 本报记者 左丽慧 通讯员 张贝贝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