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产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三家影院入围全国票房百强
“中原文化大舞台”活动2016年2月份舞台演出安排
戴大洪:我的翻译 我的阅读
《天天有喜2》幽默升级
“溱洧之约”书法精品展开幕
古代科技成果揭晓答案
“文学旗手”痴爱写作一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学旗手”痴爱写作一生
——追忆作家张一弓

本报记者 秦华 文 杨光 图

今日,著名河南作家张一弓追悼会在市殡仪馆举行。张一弓逝世的消息近几日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引起很大震动,文学界、出版界纷纷寄托哀思,追忆他的生平点滴。斯人已逝,但他的率真、幽默、勇敢、热情,却永远定格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用生命来热爱文学

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主席邵丽告诉记者,听闻张一弓逝世的消息,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特意打来电话,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并请省作协代她向张一弓的家属转达慰问之情。

邵丽说,就文学创作来说,张一弓是上世纪80年代文坛的巅峰人物,是一位写进中国文学史的人物,他创作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一批作品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当时中国作协给张一弓的文学地位非常高,他曾连续三届获中国作协颁发的‘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张一弓的文学道路可谓坎坷,但他却始终不改初心,用生命来热爱文学,他对创作的这种痴爱,是作家群体学习的榜样。”

省文学院院长、著名文艺评论家何弘称张一弓是“文学旗手”,“先生是一位具有强烈现实意识的作家,他把自己定位为‘同时代人的秘书’。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饱满的文学激情、悲壮激昂的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何弘说,张一弓是一位具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杰出文学家,为中国当代文学写下了壮丽的篇章,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逝世是河南文学界的重大损失!

认真敬业令人感佩

河南文艺出版社编辑、《少林美佛陀》责编邵玲回忆说,2009年,她听说张一弓正在创作一本小说,便与张先生联系约稿,希望他能支持本土出版社、在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这部新作,“张老师名满全国,起初我担心这样的大作家会不会有点怪脾气,会不会摆架子,一见面,我的这种担心完全打消了,他非常热情,特别平易近人,哪怕是对我们这样的小辈,也是抱着平等、尊重的态度交流,这点让我非常感动。”

邵玲最终如愿拿到了《少林美佛陀》的书稿,随着之后交流越来越深入,邵玲对先生更加的敬佩,“先生创作态度很严谨,还特别会替他人着想,他每次都会把修改的地方详细标注,注明‘红色的是删掉的,绿色的是新加的,黑色的是原稿’,这大大方便了编辑工作。”邵玲说,特别让他有感触的是,张一弓身上有一种不服老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当年他70多岁,那么大年龄了,能熟练使用电脑写文章,并通过网络掌握新信息,积累创作素材,始终与这个时代保持同行。”

河南省话剧院退休演员郭怡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她曾将张一弓的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改编成同名话剧,先生经常在排演过程中一遍遍提出修改建议,他的敬业、认真,令她印象深刻。

率真到老不改初心

与先生打过交道的人,都会被他的风趣、热情、率真所感染。邵玲回忆说:“张老师思维活跃,童心未泯,他写就的成人童话《少林美佛陀》表达出了人本性的纯净、浪漫和童话般的真挚。” 一位《少林美佛陀》的读者李先生说,他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惊讶于这样浪漫纯真的文字竟出自一位70多岁的老人之手,“没有童心是写不出这样的作品的。”

省作协副主席乔叶回忆,先生很绅士、有风度,性格率性纯真,有作家特有的好奇心,“我和张老师也几次谈读书、谈创作,作为一名前辈作家,他总是非常诚恳地以自己的经验教训来告诫我、鼓励我,希望我能少走弯路、多出佳作,我从他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做人处事方式,都让我获益良多。”

乔叶说,她去年曾两次前往医院看望张一弓,第一次去的时候,先生在重症监护室,她憾未能见到他,去年10月份再次到医院看望张一弓,看到他带着呼吸机,虚弱得已无法说话,她心里满是伤感,两人只能用纸笔进行交流,这个心酸而温暖的画面深深地刻在了乔叶的脑海中,“不过,对于作家而言,我认为张老师已经无憾了,他写出那么多好作品,是一位新时期文学里开风气之先的特别重要的作家,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属于他自己的色彩。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他的作品比他肉体的生命力更长久,这是一个作家最值得欣慰的事。”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