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过年好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春晚亮点抢“鲜”看
能团聚哪里都是家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能团聚哪里都是家

本报记者 赵娅君

每逢过年,总有点“蠢蠢欲动”。辞旧迎新,年年相同,却又不同。

记得刚结婚头几年,年年过年都作难。回娘家过年?还是去婆家守岁?

回娘家?老公不同意。理由:出嫁的姑娘,嫁夫随夫!去婆家过?我这爸妈唯一的女儿,如何不知,每一个除夕来临前,老两口都眼巴巴盼着,盼着闺女快到家。

为此,没少和老公生气、斗嘴。

心里刻骨记得的,是和父母一起度过的诸多除夕夜。那一夜,陪父母看电视、包饺子、话家常……不管长多大,回到他们那儿,就又仿佛回到儿时,总被他们当成还是那个爱撒娇的小闺女:爸爸剔着煮好的肉骨头,总会随手拿起一大块塞我嘴里;桌上总有吃不够的家乡美食:油炸麻花和甜腻的煮饼;饺子下好了,爸妈不舍得我下炕,盛好端给我,我就在暖暖的被窝里,拥被吃香饺,看春晚……

我和爸爸都是文艺爱好者,晚会舍不得漏掉一个节目。一边看,一边评头论足,意见不同时还要讨论不休。遇到唱老歌,我俩还一起跟着哼唱,声高甚至“盖主”,常惹妈妈和弟弟嘲笑……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候,不管别人是否熟睡,我和爸爸总还意犹未尽,等着看赵本山的小品……

“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我家的守岁,是着落在我和爸爸身上的。我长恨那夜时光不能永驻,让我就那样停留在儿时,无忧无虑承欢父母膝下,享受纯纯被爱时光。

那些年,年年恨自己没有分身术,一个回娘家,一个回婆家,让老人都皆大欢喜。

犹记第一次回婆家过年,天寒地冻。大年三十到家,发现公婆收拾得干干净净一间小屋,崭新的两床大红缎面被,戏水的鸳鸯在上面快乐畅游着,火盆早早点好,温暖着整个屋子……我这首次回婆家过年的小媳妇,一下子就被“收服”了……

开始包饺子了,剥葱剁陷是公公的,和面擀片是婆婆的,我只管包。公婆家院子大,人来人往真热闹。乡村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把个年气烧得好旺!

婆婆一边摆年夜桌一边唠叨:苹果是少不了的,这叫“平平安安”;红枣少不了,这叫“春来早”;大鱼少不了,这叫“年年有余”……

从掌灯时分入席,这顿年夜饭吃得慢呀,婆婆说要慢慢吃,才能多吃会儿。家人絮叨着,孩子吵闹着,鞭炮噼啪着……春节晚会里的声声祝福,也穿透荧屏,到达千家万户……

后来,不再为回谁家过年发愁。今年回我家,明年回他家。再后来,把父母、公婆,都陆续接到郑州的小家。老人不再在农村受冻,我们也不用往来奔波。在有暖气的屋子里,一大家子吃更为丰盛的年夜饭,享受更富足的物质生活……看春晚,品美食,同举杯,话桑麻……

世易时移,生活巨变。老人渐老,孩子长大,我们鬓边也滋生了白发……但每年除夕,总要想尽一切办法,老少相依在一起。

“寒冬欲去尚徘徊,满座频斟守岁杯。”又是一年春来到,欢欢喜喜过大年。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亲人在畔,全家团圆。

多少宝贝时光

给了微信和网

何不腾出工夫

陪陪咱爹咱娘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