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教父母用手机消费成时尚
近九成城市手机网民过年抢红包
幸福的春节家庭聚会
明确非法集资刑事
案件适用法律问题
他们选择坚守
让我们踏实过年
穿越两岸的年味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穿越两岸的年味

本报记者 孙娟 文 丁友明 图

春节,被两岸中国人看作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当这个节日到来的时候,“回家”“团圆”成为每个家庭的主题词。

来自台湾的许嘉裕一家三口参加了我省举办的“两岸一家亲 河南过大年”活动,选择来到大陆过年,他们与郑州67岁的汪大纵老先生一家度过了最为特别的大年初一。

送礼物、拉家常、包饺子、谈祖训、喝杜康、游东区……

在他们看来,两岸同胞是炎黄子孙,这种穿越两岸的年味,其实是一种对于根的追溯,是血脉亲情的团聚与回归。

新闻背景

两岸一家亲

中原过大年

“两岸一家亲 中原过大年”活动从2月4日至14日,目前已经确定参加的台湾旅游团有40个,游客共计1100余人,多以家庭出游为主。

欢迎来河南老家

许嘉裕先生带着妻子、女儿一家三口,第一次来到河南,游览河南的方式也很特别。

今天早上9时许,他们来到了鑫苑名家小区,要走进一个从未谋面的郑州家庭过大年。

而郑州家庭的汪大纵老先生,一早就站在小区门前等候。

两人一见面就拉着手,汪老先生说:“欢迎来到老家河南。”

许嘉裕先生激动地说:“感觉似曾相识。”

“我带着家人来过大陆很多次,但我们一直就像游客一样走走看看,我们很希望接触大陆的家庭,看看他们的生活,就像我们去菜市场买菜一样家常。”许嘉裕说起了参加这个活动的初衷。

汪老先生领着台湾客人走进了自己的家,这可是一个大家庭,一家9口人团聚一堂。

汪老先生的儿子、儿媳、两个孙子、女儿、女婿、外孙提前几天分别从欧洲和上海赶回家过年。

汪大纵说: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千好万好回家就好。这是我们过年的传统,孩子们逢年过节再远也要赶回来。”

许嘉裕看见家里贴的春联、窗花,围坐一桌的老老少少,备的一厨房年货,小孩子穿的唐装,他感慨道: “这就是浓浓的年味啊。”

拉家常谈祖训

落座后,两个家庭边喝茶边拉起了家常,谈起了各自家里状况、职业、祖籍、孩子等。

许嘉裕说,自己的祖籍是广东客家人,河南当然算自己的老家,他在台湾的亲人不多,过年都是小家庭过,年味也不浓厚了。

汪大纵说,自己的家庭可谓是瓷器祖传世家,老父亲在日本攻读窑业,曾任大陆第一家国营瓷器厂厂长,是第一家瓷器大学的开创者,曾设计制造赠送给外国首脑的国礼瓷。

他指着墙上的曾祖父留下的家训:“立德功言三不朽,统风雅颂一无邪”“求志只凭书尽读,论交须与德为邻”“先世贻谋在五车,树人休负读书家”。

“中国有句古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在一代代传承我们的优良家风。”汪大纵说。

许嘉裕感慨地说:“这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传承啊,来之不易,两岸同胞是炎黄子孙,我们的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与祖国大陆一脉相承,同根同源难以割舍。”

两个家庭互送了礼物,汪大纵特意将汪家编写的家风一书《儒林家风》送给了许嘉裕。

“第一次包饺子,好神奇”

许嘉裕先生的女儿许文婕,15岁,高中一年级。对于在大陆过年,一切都觉得新鲜。

过年,当然少不了饺子。 汪大纵家里特意准备了三种馅料饺子:韭菜大肉、红萝卜木耳、白菜大肉。

许文婕说,在台湾家里,吃的饺子是速冻的或者市场上包好的,从来没有在家包过,更别说一大家子人围在一起包饺子了。

为此,她向汪大纵的女儿、儿子学着包起了饺子,擀皮、填馅、捏褶……

第一次包饺子,虽然模样有点不好看,但她自豪地拿手机拍起了自己的“作品”。

在许文婕的眼里,这里的人们很友善,一点隔阂都没有,大陆的年味很新鲜的,除了饺子,还有春节联欢晚会。

她说,台湾的晚会都是搞笑、娱乐的,笑一笑而已,大陆的春晚传递了很多信息,比如公平正义、社会公德等,晚会也集中了各种流派的精华,挺精彩的。

“我都将这里过年的点滴拍了照片,写到了日记里,我要回去让同学们看看,我在大陆是如何过年的。”她说。

河南家宴请台湾客人

中午12时,大年初一的午宴开始了。

“听说你们要来我们家过年,我们专门开了家庭会议,研究做什么菜最有代表性 ,今天你们吃到的都是我们河南味。”汪大纵的老伴说。

红烧黄河大鲤鱼、炸莲夹、瓦块鱼、卤肉、炸带鱼、青菜炒豆筋等,还有河南的名酒:杜康。

“曹操说过‘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咱们两岸家庭今天吃顿团圆饭,就解了千忧万忧了。”汪大纵举起了酒杯。

这个穿越两岸的年味在一片欢歌笑语中开始了。

两个家庭在小区门口留下了“全家福”,并相约来年在台湾过大年。

许嘉裕说,这次亲身体验一番“回家”的感觉,最传统、最亲切的寻根方式让他的家庭记忆一辈子。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