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封面 4下一版
农村供水城市化
安全饮水惠万家
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
“四个中心”市政项目20日开建
10个重点项目
昨日集中开工
让爱心故事在更多人心中生根
让郑州成为一座充满爱的城市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让爱心故事在更多人心中生根
让郑州成为一座充满爱的城市
社会各界热议郑州人连续三年“感动中国”
为郑报集团连续三年挖掘三位感动中国人物点赞

让爱心故事在更多人心中生根

让郑州成为一座充满爱的城市

社会各界热议郑州人连续三年“感动中国”

为郑报集团连续三年挖掘三位感动中国人物点赞

这个春天,感动中国的舞台,让更多的人认识了王宽、王淑荣夫妇,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郑州这座大爱之城的温暖。

从机关到社区,从学校到工厂,从大学教授到普通市民,大家纷纷为王宽、王淑荣夫妇点赞,为郑州报业集团深入基层弘扬正能量的新闻素养点赞,热议郑州人的大爱情怀,为生活在这座洋溢着爱心的城市自豪,掀起弘扬正气、向先进学习、让郑州更温暖、更美好的热潮……

郑州大爱的真实写照

2月14日晚,央视一套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开播前,本报新闻客户端《郑州观察》和官微、官博就陆续推送消息,提醒市民关注颁奖典礼盛况。市区很多学校看到消息后,迅速以手机短信形式通知学生家长观看。

郑州实验外国语中学向家长发送温馨提醒,倡议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观看节目,感受王宽家所代表的“大爱郑州”正能量。许多家长把观看该节目作为加强孩子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堂课,通过学习王宽等感动中国人物的爱心群体,种下做人为善的种子,教育孩子们做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王宽作为国家一级演员,能放下身段,去抚养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一坚持就是恁些年,是郑州大爱的真实写照。”中牟县雁鸣湖镇朱固村66岁的弓西恩深有感触。因儿子车祸死亡,儿媳改嫁留下孙女,老伴儿常年有病,生活不能自理,家里生活困难,连自家苹果的销售都成了问题。去年12月下旬,他拉着一车苹果到郑州碰运气。“郑州好人就是多!一个好心人把俺家难处发上网后,好些市民都过来献爱心,800袋苹果一抢而空!”

传递大爱文明正能量

“我在报纸上看到了郑州王宽夫妇荣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同时也了解到,郑州报业集团连续三年书写传奇,推出了三位感动中国人物。作为大众传媒,郑州报业集团敢担当善作为勇创新,传播正能量的做法值得褒奖,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一个典型案例。”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卢焱说。

卢焱认为:“媒介在进行传播活动时,是一种理性、有目的性的活动,具有一定的价值承载能力。媒介要更多地传递真善美、正能量,构建一个向善向上的媒体环境,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让人们在获取信息的时候能够有所触动。”卢焱说。

对于王宽一家的报道,郑州报业集团旗下的《郑州晚报》于2001年便开始着手,去年9月30日,郑州报业集团负责人亲自撰写长篇通讯《有一种爱叫王宽家》和评论《大爱之家 大爱之城》,旗下媒体重磅刊发,中央媒体、全国数十家主流晚报、知名网站,纷纷转载跟进。一时间,王宽家的大爱故事传遍神州大地。今年,在社会各界的支持、认可下,王宽夫妇获得感动中国人物称号。对此,卢焱给了一个大大的赞:“郑州报业集团有信仰,相信自己所做出的持续报道是有温暖、有力量的报道,是对人类精神文明成长有意义的活动。正是郑州报业集团的报道,让王宽家的精神走进了千家万户。”

“郑州报业集团连续三次推出‘感动中国’典型人物,这在全国都是少见的。”二七区嵩山路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孙超华说。孙超华记忆犹新的是,几年前《郑州日报》报道二七区“陇海大院”爱心群体后,引起全国轰动,陇海大院荣膺2014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加上2013年的胡佩兰老人和2015年的王宽,大爱郑州的形象连续三年亮相全国,都离不开郑州报业集团这个主流媒体、良心媒体的精耕细作,离不开郑州报业集团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扎实采访、深度挖掘。

“我查了资料,连续三年推出三个感动中国人物,郑州是全国唯一的城市。”孙超华表示,“郑州报业集团在传递文明大爱正能量上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郑州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树立郑州对外良好形象。”

学习王宽的善举善行

本报几年连续追踪报道的身患癌症不忘仁心、十年坚持扶危济困的中牟县工商局干部徐亮,去年11月入选“中国好人榜”,成为郑州市当月入榜唯一人选。说到感动中国人物王宽,他感触良多:“昨天晚上,我是流着泪看的。和他相比,我做得还不够。要向他学习,从点滴做起,播撒爱心,让更多人走出生活困境,感受到身边的温暖和善良,为大爱中牟、大爱郑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原区西站路70号院怡馨园小区居民朱凤珍老人,从本报获知王宽入选2015年感动中国人物的消息后特别激动。刚学会发微信的她,赶紧拿来报纸拍了一张报道王宽的新闻图片转发到朋友圈,还评论道:“王宽是我最敬重的人!”朱凤珍告诉记者,她是王宽的戏迷,听他的戏才知道这个人,后来交流中了解到王宽的事迹后特别感动。朱凤珍老人说:“王宽一家人,代表的是郑州人的大爱、郑州人的善举善行。我要向王宽学习,发挥擅长画画的优势,多做公益事业。”

“之前在报纸上就看到过王宽家的故事,这次在中央电视台再次看到咱们郑州的王宽家登上了感动中国的舞台,作为一名郑州人,我觉得很自豪,也非常感动。”团市委青年志愿者联络部部长张志君告诉记者。“我们将组织青年志愿者,走进社区、单位、学校、工厂,去宣讲王宽家等感动中国人物的故事,让这些爱心故事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让郑州成为一座充满爱的城市。”

本报记者 李 娜 卢文军

刘伟平 孙志刚

王宽:

15年前,也就是2001年4月12日,《郑州晚报》以整版的篇幅,首先报道我退休后到茶座‘卖唱’挣钱抚养孤儿的事儿。

去年9月30日,郑州报业集团旗下的《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再次深入报道我们家的事儿,还联系了《北京晚报》、《新民晚报》、《今晚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等全国知名晚报采访我,非常感动。让我没想到的是郑州报业集团的社长、总编亲自写稿、写评论,十几个记者短短几个月内发了近百篇报道,确实让我们家受宠若惊。我们只是郑州这个大爱城市里的平凡人,想帮一些更需要帮助的人,是你们让更多人了解我支持我,才使我走上感动中国人物的领奖台。郑州真是有大爱,郑州真的很温暖!

见5版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