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郑州,站上精神中国荣誉之巅 上一版3  4下一版
十五年关注见证善行义举
“感动”的发现
“正是《郑州晚报》的报道
人们开始理解我帮助我”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最早发掘并报道王宽故事的本报新闻人讲述
“感动”的发现

本报记者 秦 华

“王宽家的故事第一次见诸报端,那是2001年4月12日。”当年编发了王宽故事的《郑州晚报》编辑董黎准确说出了首发时间。

她说:“2001年年初, 当时《郑州晚报》特别报道部的记者孔维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在大石桥金水河边带着一群孩子练唱、练乐器的王宽、王淑荣,出于记者的敏感,他前去了解情况。得知王宽老师是国家一级演员、豫剧艺术家、曾为郑州豫剧团团长,退休后收养了这些孤儿,为了让这些孩子学有所长,每天都带孩子们练功,把技艺传授给他们。记者还了解到,为了养育他们,王宽每天晚上都去茶楼卖唱的事情后,记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闻!”

和编辑部沟通后,《郑州晚报》特别报道部很快通过了这个选题,决定推出整版篇幅的特别报道。

之后,经过一个多月的深度采访,记者写出了特别报道《国家一级演员为何茶楼“卖唱”》,刊发在2001年4月12日的《郑州晚报》第十版上。这是媒体对王宽“卖唱救孤”的首篇报道。

报道一经刊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就是通过这篇被王宽老师称作“及时雨”的报道,不但改变了社会上议论王宽作为一个团长、国家一级演员还去茶楼“卖唱走穴”的舆论,而且扭转了王宽在茶楼卖唱“生意”清冷的局面,为这位爱心育孤的退休艺术家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点唱”支持,还引来了媒体更多的关注,多家媒体随后也跟进报道。

虽然当年采写这篇报道的记者孔维国多年前已离开媒体,但谈到15年前的这篇报道,他依然记忆犹新,感动依旧:“我当时采访过王宽老师三次,觉得老两口特别不容易,都退休了还收养了这么多孤儿,他们就是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他说,这么多年,自己虽然与王宽家联系不多,但一直有个心愿,想请王宽夫妇和孩子们吃个饭,聊聊他们的现在,分享这个特殊家庭的温馨故事。

他说:“虽然事隔多年,但再次看到对王宽的报道,仍然会很用心地去了解、去关注,从内心里祈望着、祝福着这个家庭能更好。”

得知王宽被评选为201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孔维国感慨地说:“这个故事的美好结局,我想到了,也没想到!”

他说,想到了的是,王宽成为感动中国人物,这是实至名归的事,这是一份迟到的荣誉,他们两位老艺术家的善举义行,配得上这份敬意,终究,这份爱的褒奖,没有缺席。

而没想到的是,王宽夫妇养育孤儿的善举一直持续了这么多年,6000多个日子的坚持与奉献,堪称壮举。更没想到的是,《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从2001年最先报道王宽故事到2016年,15年来能持续报道并最终力推王宽登上了感动中国这一最高的荣誉奖台,也实属不易,这是“时间的力量”!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