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郑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连 载
新书架
阅汉堂记
知味
民俗
随笔
散文
lh5c30
lh6140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连 载

13

第十八章 牧连州专注民生

关乎农业最根本是一年一度的春耕。刘禹锡略加谋划,春耕所需青苗、河渠、人力、牲畜等各项准备循序渐进。

每日在衙中坐听汇报,刘禹锡备感乏味,更虑有下级官吏作假,虚报耕种情况,便思桂阳县城外村郭相连,上好水田不下千亩,只消登上城楼,即可看到实情。于是,刘禹锡择一春光明媚之日,再登城楼,眺望城外百姓插秧之况。

在官府统一调配耕牛的强力支持下,桂阳城外数千亩水田已翻耕完毕,百姓们全家老小一并出动,要赶在旱季到来之前插下新一年的希望。至刘禹锡登楼观望时候,百姓插秧正酣。相比元和十一年的好雨水,刘禹锡对官吏的强力约束和对农耕的鼎力支持,才是令百姓勤奋耕作不竭的信心源泉。

朗州虽然也有水田,但其情其景与连州截然不同。桂阳城外,除城东之顺山稍高之外,其余尚有大小不一的山包数百座,错落于风光旖旎的平原水田之间。水田如明镜一般闪耀着银白的光,倒映出黛色的山影,使人产生海上群岛般的奇妙错觉。水田里的农妇穿着白纻,农夫穿着绿蓑衣,相互用恣意发挥的歌声鼓励着对方,虽然歌声传到城楼上刘禹锡的耳中时已是嘤嘤细鸣,不可分辨歌中所唱,却依然能使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感受到人们轻松生活的欢愉。也有青年男女趁着插秧的机会,在山歌中你来我往,打情骂俏,那不时传来的声声大笑,若不是邻舍郎赢得姑娘芳心的喜悦,何得如此爽朗?也或许,那是调情不成,而遭到同伴的嗤笑?

劳动的欢乐,最令人心醉;欢乐的劳动,能永葆青春。刘禹锡深深沉浸于眼前美好而安宁的景致中,不觉已是正午。更远处的村庄升起炊烟,农家黄狗似乎听到主人回家的脚步,来回奔跑相迎,大红公鸡引颈高鸣,用昂扬的激情鼓舞着劳作半天的农人。

看到自己治下的连州初露一派承平气象,刘禹锡心中陶醉,便依着袅袅飘来的乡音俚曲之调,忘我而歌《插田歌》。

元和十一年(816年)中,刘禹锡治理连州有声有色,朝中局势却仍是一团乱麻。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从幕后跳到台前,公开起兵呼应淮西吴元济,侵掠邻境,声势浩大。一时间,大唐境内烽烟四起,战事连连,朝廷军费陡增,度支已逾窘境。

刘禹锡深知财赋度支之中关节,在他看来,塘报中那些光鲜亮丽的捷报,必定是各镇将帅为支领钱粮而夸大甚至假造。禹锡往往览报苦笑:贞元十六年在杜佑幕府中参与征讨徐州张愔时,诸镇将帅已对冒功领饷之勾当驾轻就熟,可十六年之后,大唐朝廷仍为此种伎俩所困而徒耗民脂民膏。

对大唐国运深沉的担忧与治理连州饱满的自信,烈火一般的热情与寒冰一般的冷静,便这样矛盾地统一在刘禹锡海纳百川的心中,正如刘禹锡诗中所言“乌泥白沙复满海,海色不动如青瑶”。在连州忙碌的岁月,将刘禹锡性格之中最后的瑕疵打磨干净,最终为后人呈现出如宝玉般纯美的君子德行。

元和十一年中传来两则噩耗。刘禹锡少年时的老师、著名诗僧灵澈长老以古稀添一之龄圆寂于宣州;后不数日,刘禹锡与韩愈共同看好的年少后学、有“鬼才”之誉的李贺仙游。这象征着大唐曾经繁荣的老僧和寄托着大唐未来复兴的才俊竟前后逝去,几乎令刘禹锡在沉痛的哀怨中认定,这是大唐行将就木的鲜明预兆,而以此更陷悲凉。

伤心之中,刘禹锡将自己锁于刺史府公厅内,不许旁人出入。如此凡三日,水米不进。第三日夜,恍然间,刘禹锡感觉似乎穿越时空,自己仿佛不在元和十一年的连州刺史府中,却在幼时的妙喜寺中……

澈上人正欲下山,刘禹锡忙喊:“师父哪里去?”

澈上人依旧慈眉善目,含笑答道:“徒儿勿念,为师修行圆满,今蒙接引,要往西天如来佛祖座下为罗汉。”

刘禹锡急忙跪求:“师父慢行!禹锡蒙昧未开,若无师父引导,徒儿何时才得解脱苦空?”

澈上人笑意慈悲,却不言语,转身消失在一片耀眼的光明之中。那片光明随之渐渐远去,化为一点烛火……

刘禹锡回过神来,反复思索此梦之意义,惊悟道:“善哉吾师,托此梦来,莫非惊醒于我,要我永远胸怀光明,方可如师父一样功德圆满?”

刘禹锡从哀伤中幡然惊醒,立即打开厅门。府中公人一拥而入,为禹锡端茶倒水、奉上饭菜,安抚与埋怨之声不绝于耳。刘禹锡简单吃喝几口,想起三日来,定积压许多公事,于是不顾众人阻拦,执意命人将公文取来,在刺史厅中连夜办公。

秉烛熬夜疲倦之余,刘禹锡想起到连州以来,还从未仔细阅览刺史府公厅墙壁上历代刺史所作文章,于是手执灯火,细观壁上文字,共得有唐以来刺连州者五十七人,接连有序,未有缺失,亦堪裨益连州历史记载。刘禹锡不愿此传统在自己任上中断,便拟文稿,将一年来所踏遍的连州山水形于文书,并将自己来刺连州之前因后果缀于文末。又经数遍修订,方将此《连州刺史厅壁记》恭敬地书于壁上空白之处。

刘禹锡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中的心愿:整肃官场,做到“功利存乎人民”。“功利存乎人民”的为政观,对于千年之后的当下,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十九章 吏隐亭扬名海阳

元和十三年(818年),宪宗为庆祝平定淮西,御幸丹凤楼,大赦天下。消息半月即到连州,更为刘禹锡增添十分信心,立作《贺赦表》,尽述《贺收蔡州表》中未尽之意,祈求宪宗打开罗网,恳请召回恤用之意溢于言表。

自到连州之后,刘禹锡常与柳州刺史柳宗元、内兄薛景晦书信来往,话题涉及文学、书法、医学。柳宗元博学广闻,思想宏阔,又是生死之交,与之交往,乐趣横生。薛景晦乃禹锡妻薛氏之兄,元和九年因忤宪宗之意而由刑部郎中贬道州刺史。其人文章通达,书仪恭整,禹锡与之通信,多有取益之处。

唐时士大夫贬至岭南,所畏者概水土不服。于是往往留意医药,收集验方,薛景晦也不例外。元和十三年春,薛景晦将其所著《古今集验方》十通抄录副本,寄送刘禹锡,请刘禹锡斧正并为作序。刘禹锡深为薛景晦爱民之心感动,不但作热情褒扬之诗以颂之,又将自己收集的五十余篇验方整理为两卷,以《传信》为名,复赠薛景晦。“传信”意思就是把自己所确信的东西传告别人,此词出自《春秋》“信以传信”之义。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