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大爱之城郑州现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社会各界研讨“大爱之城·郑州现象”
央视名牌栏目《面对面》
周日晚播出王宽专访
高山彰群峰 凡人善举演绎文明大爱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社会各界研讨“大爱之城·郑州现象”
彰显媒体责任的生动范本

(上接一版)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一再上演“郑州现象”。与会专家与市民代表一致认为,“大爱之城·郑州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已历经14届,13届都有河南人入选,最近三年郑州人更是连续登榜,创造了一个城市‘三连冠’的新纪录。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独特的‘郑州现象’,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有着密切关系。”辛世俊说,河南、郑州地处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郑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黄帝故里、商代都城、嵩山文明、禅宗祖庭乃至金水河的传说等,都是这座城市重要的文明资源,以爱国、厚民、崇德、守信、尚和、从善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孕育、传承与弘扬,成为滋养郑州人民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郑州成为大爱之城的历史文化基础。

“大爱精神既继承了中原文化的至善与至美,又是新的历史形势下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蕴涵着丰富的时代精神。”王永恒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在郑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弘扬。正是厚重的中原文化,为感动中国人物的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赵会利也认为,说郑州是“大爱之城”不是偶然的。郑州街头文化墙上随处可见《三字经》《弟子规》的内容或漫画,这一点一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已深深“化”进了郑州儿女的骨血里。

中原大爱精神的真实写照

“说到郑州,扑面而来的是:好人比比皆是,好事蔚然成风,感动激励社会,大爱充满人间。郑州优秀儿女在以实际行动传递着强大的‘郑’能量,树立着‘大爱重义有担当’的‘郑’形象。”中州大学副教授张豪说,“郑州现象”的出现,是郑州市民群体大仁大爱精神的真实写照。

“巍巍高山,不会是孤峰陡立,拔地而起。必定是群峰簇拥,峰上起峰,这才会有凌天高度。胡佩兰、陇海大院、王宽这些道德典范必然是在社会道德风气熏染下产生的,善风良俗孕育着道德典范,道德典范也代表着民风民德。”在马进举看来,一个城市能够集中出现这么多好人,是有更多好人作为基数的,“郑州现象”的出现不仅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民风民德,市民群体向善慕善者众,同时也反映出这个城市的道德水准,以及城市管理者和全体市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努力和取得的效果。

“郑州现象”的产生,也激励着更多郑州人向善向美。市民代表、金水区凤凰台街道办英协社区工作人员张杰表示,王宽就是一面生动的镜子,他让自己懂得了什么是大爱,什么是无私奉献,同时也看到了差距。“我要从自身做起,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传递正能量,也希望大家能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为郑州这座‘大爱之城’的建设添砖加瓦。”张杰说。

研讨会上,在座专家纷纷为郑报集团率先发掘并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持续关注王宽而点赞,为郑报集团连续三年成功发掘胡佩兰、陇海大院、王宽三位感动中国人物(集体)而喝彩。

谈到主流媒体大力度宣传、创造了良好舆论环境时,刘道兴更是拿起手里的《郑州日报》《郑州晚报》现场举例。“仅王宽家的事迹,数十篇报道都刊发在《郑州日报》《郑州晚报》头版头条,全国没有哪个媒体有这样的宣传力度。”

“崇美者眼前有美景,慕贤者心中多贤人。郑州报业集团能在这个城市发现这么多的道德典型,能不惜版面、不惜笔墨报道他们的感人事迹,这说明郑报集团是一个充满道德情感、怀着感恩之心的责任媒体。”马进举说,作为省会主流媒体,郑报集团在长期的报道中对好人好事、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长期不懈、矢志不移的发掘和宣传,使这些英模人物为世人所知,在社会上营造出向英模人物学习的良好氛围。

赵林认为,“郑州现象”的出现,与郑州报业集团的大力宣传分不开。“正是因为有郑报集团这样有责任、勇担当、弘扬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媒体,正是因为有他们的真诚坚守、大力宣传,才能从凡人善举中发现人性之美好、塑造城市之精神,才能最终绘就连续三年感动中国的动人画卷,让郑州这座‘大爱之城’声名远播。”赵林表示。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