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大爱之城郑州现象 上一版3  4下一版
立足岗位 传递好郑州正能量
大德昭民风 点滴温暖汇聚和谐郑州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德昭民风 点滴温暖汇聚和谐郑州
——“大爱郑州·郑州现象”理论研讨会专家发言摘要
马进举
赵会利
王永恒
张 豪
赵 林

好人频出源于好人众多河南大学教授 马进举

郑州报业集团推出的郑州的市民代表、集体,连续三年获得“感动中国”人物,在郑州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非常了不起,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民风民德,反映出这个城市的道德水准,以及城市管理者和全体市民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我把这个事件的意义归结了四个方面:

一、高山彰群峰,大德昭民风。一个城市集中出现这么多的“大好人”,根据概率论的观点,肯定是有更多好人作为基数的。

巍巍高山,不会是孤峰陡立,必定是群峰簇拥,峰上起峰,这才会有凌天高度。胡佩兰、陇海大院、王宽,令人高山仰止,而道德典范也必然是在一定的道德风气的熏染下产生的,善风良俗孕育着道德典范,道德典范也代表着民风民德。

二、崇美者眼前多美景,崇贤者心中多贤人。道德典型的被发现以及被发现的数量,有道德建设水准评价的指标性意义。

只有充满道德情感的人,才会更多地在生活中发现善良,才会有更多的感动;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对别人的善良与好意极为敏感,点滴在心,他们也必然是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善良的人。崇美者眼前多美景,崇贤者心中多贤人。郑州报业集团在这个城市发现的道德典型多,说明市民群体向善慕善者众。

三、人心向善性本善,民风可期德有期。我们发现善的能力,我们对善的敏感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们的道德水准。三年连续“感动中国”说明了郑州人眼中有善,也说明市民群体对社会道德前景的信心。有爱才会对爱满怀信心。

四、中原捷足是期许,黄天厚土颂传统。在胡佩兰、陇海大院爱心群体、王宽身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原汁原味的中原民间传统。他们的事迹发生在现代化的省城中,他们代表现在也代表传统,代表着一条传统与现代化交织着的道路,代表的是一个城市的高度。

连续“感动中国”绝非偶然

郑州师范学院教授 王永恒

连续三年“诞生”三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为郑州这座城市贴上全新的标签——“大爱之城”。

郑州14年来涌现出的“感动中国”人物群体塑造的大爱精神,传递的是郑州市民对社会和谐、生活幸福的精神寄托和永恒愿望,传承的是当代郑州人薪火相传的精神火种,是中国精神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与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集中展现。这种大爱精神不是偶然出现的,作为“郑州现象”有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必然性。

第一,良好的政治生态是“郑州现象”产生的有利契机和深厚基础。

第二,良好的社会风气是“郑州现象”产生的社会环境基础。

第三,在继承中创新的中原文化是“郑州现象”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

第四,群体性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郑州现象”产生的精神支柱。

第五,郑州各级党委、政府和现代媒体的通力合作,强力助推“郑州现象”产生。尤其是郑州报业集团旗下《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等现代媒体,连续三年成功推出三位“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弘扬“郑”能量、正能量,见证了负责任、接地气的媒体真诚、朴素的坚守。可以说,郑州连续三年涌现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党委政府和现代媒体的勇于担当功不可没。

媒体持续关注作用巨大

黄河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赵会利

王宽的故事从2001年开始被发掘报道,15年后登上《感动中国》的舞台,说明咱们的媒体郑州报业一直在持续关注,这种持续的关注能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做好事。

我觉得“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真让我们河南人扬眉吐气了一把,尤其是白岩松说《感动中国》做了14年,其中有13位河南人,几乎一年一位。这是我们河南的骄傲。而我们郑州市就有9位“感动中国”人物,而且连续3年上榜,这与《郑州日报》《郑州晚报》这样的媒体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广分不开。

郑州“大爱之城”的获得不是偶然的,我们街头的墙壁上随处可见《三字经》《弟子规》的语录或者漫画,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存在。

作为一名高校工作者,我们会继续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抓好,让下一代感受到更多的“郑州现象”和“河南现象”,让年轻人发展得更好,传承传统文化和中原文化。

百姓身边楷模接地气

郑州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赵 林

这些年,郑州媒体报道的这些“感动中国”人物,都是百姓身边鲜活的道德楷模,“大爱之城”“郑州现象”缘于接了地气,“郑”能量启动了正能量。

“大爱之城·郑州现象”,是一种启发。郑州市以“大爱”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特点的道德楷模的挖掘,触碰到中原大地上受到共同地域文化熏陶的、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灵触点:郑州人好有爱,河南人好有爱,中国人好有爱,中国人自古就有爱!

“大爱之城·郑州现象”,是一种引领。这些看似普通的、也可能一晃而过的人物和现象,如果没有宣传部门的一种政治引领,没有一种责任意识,没有一种政治敏锐感,没有新闻工作者的敬业与灵动,是带不来我们今天的感动和思考的。

“大爱之城·郑州现象”,是一种担当。只有地方党委、政府真正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自己的主体责任和使命,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宏伟目标出发,重视和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积极探索实践的路径,才会收到如此的成效。

“中原多义士”向来如此

中州大学副教授 张 豪

最近在网上谈到郑州的事情很多,包括被誉为最浪漫的城市、最有孝心的城市、最见义勇为的城市,等等。郑州人,在一个个优秀儿女的作为中传递着强大的“郑”能量,树立着“大爱重义有担当”的“郑”形象。

胡佩兰用了一生的时间给了我们感动,陇海大院帮人不是一天两天,而是40多年,“王宽家”不是救助一个支持一个,而是十几年如一日,养育孤儿,慈善助人,这中间的延续坚持,我觉得是“大爱之城”的灵魂所在。

仁医胡佩兰体现的是业内良心,是一种职业道德的弘扬;陇海大院体现的是社会关爱,是一种社会公德的弘扬;“王宽家”体现的是一种美好家庭幸福的追求。这些恰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的内容。

郑州好人多,这个“大爱之城”的获得有一个厚实的基础,郑州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文化传承,中原大地文化有包容性,有担当和追求,一直都被称为“中原多义士”。单单从郑州的一些街名上,就能看到这种厚重的传统文化。郑州有一个老街德化街,以德教化以德行商,还有大同路,体现的就是一种博爱精神,甚至还有体现日常生活的街道——敦睦路,倡导大家要朴实、和谐地相处。这些都体现着中原大地的精神追求,是郑州正能量非常好的一种发祥,是一种源泉,是我们一个又一个“感动中国”人物产生的肥厚的土壤。

郑州正能量的建设依然是任重而道远的,如何形成正能量的理论体系和推广的方式方法,这也是我们每一个郑州人需要去做的事情。应加强对“郑”能量的研究,充分利用大众媒体覆盖面广、群众关注度高的特点,加强对“郑”能量的宣传,经常刊发和播出关于“郑”能量的影视作品和文艺节目,宣传报道“郑”能量建设的进展、成效、经验和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培养“郑”能量理念、树立“郑”能量意识、营造“郑”能量氛围,形成大力推进“郑”能量建设的社会环境。

郑州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秦华 宋建巧 李记 文 唐强 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