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文化产业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神战:权力之眼》
下月来袭
《奔爱》展现“爱情多面性”
大师远行 长歌未尽
民间文化活动喜迎元宵
用笔还原郑州城市气息
欧洲难民潮照片
获荷赛年度大奖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师远行 长歌未尽
——各界人士送别艺术家阎肃
阎肃(左)和作曲家羊鸣

新华社记者 张玉清 张汨汨

一个如火的生命已完成了他最为彻底的燃烧。

2月18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阎肃远行。

早春里的暖阳下,上万人排着长队、噙着泪水为他送行。人们手捧遗像,手持红梅,面容哀戚,许多人痛哭失声。他们当中,有阎肃生前的知交好友,而更多的,是与他素不相识的、普普通通的人们。

在送行者的心中,他们送别的是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原创作员、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更是一位满怀赤子之心、宽厚而睿智的老人,一位用笔和歌点燃、照亮一个时代的艺术家,一个用一生去追寻光明、传递热力、熊熊燃烧的灵魂。

86载熠熠岁月,被他谱成一曲悠悠长歌。如今,大师远行,而长歌未尽。

阎肃遗体

告别仪式举行

新华社北京2月18日电(记者 张玉清 张汨汨)著名艺术家、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原创作员阎肃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于18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阎肃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文坛泰斗满腹经纶巨笔生花花鲜秀中华,时代楷模一腔赤诚大德流芳芳馨沁人间。”34字的挽联诠释了阎肃一生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辈子为信仰而歌、为时代放歌、为强军高歌的炽热情怀。

9时起,上万人在《红梅赞》的旋律中向阎肃告别。阎肃的生前友好、家乡代表、部队官兵代表以及喜爱他作品的群众向他深深鞠躬。

《红梅赞》是阎肃的代表作、歌剧《江姐》的主题歌。从艺65年,阎肃创作了歌剧《江姐》《党的女儿》、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长城长》《敢问路在何方》《故乡是北京》《雾里看花》等1000多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参与策划了100多台重大文艺活动。

2015年9月,阎肃在参与完成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任务后,突发脑梗,陷入昏迷,于2016年2月12日3时0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阎肃病重期间和逝世后,党、国家和军队有关领导同志前往医院看望或通过各种形式对阎肃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

丹心向阳

“红岩上,红梅开……”肃穆的会场上空,回荡着熟悉的旋律,清丽悠婉的歌声今日透出一缕依依的哀伤。许多人远远听到,已是泪流满面。

这首《红梅赞》,是阎肃的代表作——歌剧《江姐》的主题歌。半个多世纪前,年仅32岁的他18天奋笔疾书,歌剧《江姐》在全国掀起红色旋风。

《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一曲曲广为流传的歌剧选段,使江姐这一美丽不朽的人物成为中国百姓家喻户晓、钦敬爱戴的偶像。《江姐》之后,《红灯照》《红色娘子军》《忆娘》《党的女儿》……几十年间,一部又一部剧作在阎肃的笔下喷薄而出。所咏唱的,都是像江姐那样丹心向阳、光彩夺目的中华儿女。

82岁的作曲家羊鸣回忆说,阎肃下笔,往往“创作的时间很短,但生活的时间很长”——正如他们合作的又一曲佳作《我爱祖国的蓝天》,那是阎肃在航空兵部队摸爬滚打整整一年、真正融入了空军官兵的生活之后,才在一晚的霞光中触动灵机的。

最彻底的浸透,最沉着的坚持,让阎肃对生活、对时代有了无比智慧而敏锐的洞察。如此,才有了成为时代格言的《敢问路在何方》,有了出人意表的《雾里看花》,有了荡气回肠的《长城长》,有了开“绿色摇滚”之风的《军营男子汉》……

开掘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宝藏,化作最优美、最质朴的辞章——阎肃在这条光明之路上一路向前。

老兵未老

来自空军基层业余文艺演出团队的褚海辰在阎肃的遗像前泪流满面,“我忘不了跟阎老一起走边关、下基层、为战士们演出的日子。没有阎老,我不可能走今天的路。”

刚到部队时,音乐学院科班出身的褚海辰面对边远的基层舞台,十分失落,是阎肃的一番话唤起了她的价值感:“丫头,我还点过气灯、拉过大幕呢,工作不在高低,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才是最好的。”

“阎老一句话,让我坚持这么多年。”多年巡演于边防哨所、战地一线,褚海辰找到了“与最真实、最淳朴的战士交流的舞台”,心贴心的摩擦中,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和力量。

“我们来送阎爷爷!”驻京某航空兵师的一群90后官兵列队向阎肃鞠躬。62年间,阎肃走遍大江南北的一座座军营。2014年春节期间,他又一次来到江西某航空兵师,给官兵们“拜大年”。这时,他已84岁高龄。

“阎老,这么多年,您第一次‘请假’……”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主持人卫晨霞心酸不已。多年来,深受基层战士们喜爱的《军营大拜年》《军营合家欢》就是在阎肃的扶持和参与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军旅作家王树增仍然记得2014年10月15日,与阎肃一起参加文艺座谈会的情景。阎肃的发言语惊四座,振聋发聩:“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梦想,文艺工作者要率先点燃梦想火炬……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

薪火相传

“他常说,我不想干了一辈子,回身一看队伍,后面没人了。”阎肃的“黄金搭档”、作曲家印青在老人灵前回忆,传递薪火,后继有人,是阎肃晚年最为牵挂的事。

歌唱演员陈小涛至今记得阎肃为他创作歌曲《变脸》不厌其烦、数易其稿的经历,“我们这一代演员,是阎老看着、扶着成长起来的。”

更多陌生的面孔是拿着阎肃签名的歌本、修改过的手稿来送别老人的。这么多年,阎肃给无数素不相识的晚辈以无数扶持和点拨。“钢筋水泥可建广厦万千,而一捧捧泥土才是生命的源泉!”他曾这样说。如今流行的“原生态唱法”,正是阎肃在“青歌赛”上力主推上评比台的。

20多届“春晚”,30多年“青歌赛”,《复兴之路》《胜利与和平》等100多场大型文艺晚会,还有《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回声嘹亮》……就在陷入昏迷前,阎肃还担纲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的策划与顾问,电影《百团大战》片尾曲的词作者,猴年春晚创意组的主要成员……

“阎老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是我们要仰望的,但他做人的那份低调,却要我们俯下身来看。这一高一低、一仰一俯之间,就是阎老人生的宽度、广度和厚度。”央视主持人朱军说。

灵车缓缓启动,依依不舍的人们围上前去,又不忍阻住道路,他们含着泪,簇拥着目送老人最后一程。

“阎老,一路走好!”“阎老,一路走好!”……一声声呼唤此起彼伏。

在他洒满光辉的路上,一切都是那么通透。于他,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传递的火炬,哪怕蜡炬成灰,不息的火焰依然将传递给下一代的人们……

——路在脚下,路还很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