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版:郑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龙子湖小学
举行“道德课堂”建设项目启动仪式
“小学科”里做出“大学问”
中原区组建六大教育集团
促均衡发展
激活正能量 开启新学期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小学科”里做出“大学问”
——访中原名师鲁桂红

本报记者 周 娟

名 师 档 案

鲁桂红,中国教育学会科学分会首届理事,河南省中原名师,河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专家,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杰出教师,现任教于金水区文化路一小。执教的《热是怎样传递的》《电路出故障了》等课十余次在省、市优质课评比中获一等奖;课题、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省、市一等奖并发表;并参与多套教材的编写。

小学科学是大多数人眼中的“小学科”,但在鲁桂红看来却是“潜力股”。数年来,她始终专注于科学科目的教学,经过她不断的努力,她所教的科目,从一个边缘学科,逐渐成为学生最喜欢的科目之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道出了成功的秘诀:坚持、专注、喜爱。

坚持是成功的开始

刚开始在小学教学的时候,鲁桂红被分配教科学学科。这个学科,在当时是边缘学科,家长和学生都不重视。“当时的我,年轻又想做一番事业,教这个科目一度令我很气馁。” 鲁桂红告诉记者,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一篇有关中外学生科学素养的报告,中国学生与发达国家学生的科学素养差距很大。看到这个结果,她就暗下决心,一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科学教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所有的事情到最后都是好事,如果它没变成好事,说明还没到最后。”这是鲁桂红最欣赏的一句话。这句话也一直是她前行的动力。

“虽然起步晚,但也意味着发展空间更大。”鲁桂红坚信,这个学科会让她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会带给自己和孩子们意想不到的收获。就这样,她开始坚持科学科目的教学,并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己。

专注是成长的关键

小学科学看似简单,但是却涵盖几乎各个学科的知识,需要有广泛的学识积累。最初授课,鲁桂红因为害羞和没底气,上课时甚至都不敢直视学生,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她还出现了一些小错误。

在鲁桂红看来,老师要成为孩子们学习道路上最信任的人,课堂上的任何失误都是难以接受的。

为此,她课后不断反思,积累心得,并借助各类培训机会,不断拜师学艺。每次上课前,她都会大量积累、做足准备。“读书是提高效率,让自己少走弯路,迅速提升素养的捷径。”她开始通过阅读各类书籍广泛涉猎,然后再不断改进读书结构,让自己的知识结构从“术”的层面逐渐提升至“道”的层面。

不仅如此,课余时间,她也总是在不断思考和发现。“不少课上有意思的实验都是在日常细节中得到的灵感。”

喜爱是前行的动力

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的想法。这是鲁桂红常年的教学工作中不变的宗旨。所以,无论课上课下,在孩子们面前,她总是面带微笑,亲切而富有耐心。

“唯学才能登高望,笃思方可树一帜。”经过她不断的努力,她所教的科目,从一个边缘学科,逐渐成为学生最喜欢的科目之一。

鲁桂红告诉记者,有一天,她在贴吧里发现了学生的留言:“鲁老师,我生物考了95分,是您让我爱上了科学。”学生的认可,让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她说,名师也应是“鸣”师,让自己的声音有效传递,影响到身边的老师。下一步要组建的名师工作室,就是要携手学科优秀骨干教师探讨研究,更好地提高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认知。鲁桂红也说,希望凭借名师工作室更好地衔接高校与小学,对刚入职或者未来的教师有更多有效的支持,成为未来名师的孵化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