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2016郑州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开启绿色通道
为急性重症患者打开生命之门
字句研读行段斟酌
代表委员热词不断
      
返回主页 | 郑州日报 | 版面导航 | 郑州晚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开启绿色通道
为急性重症患者打开生命之门
——记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国家级胸痛中心

开启绿色通道

为急性重症患者打开生命之门

本报记者 汪 辉 通讯员 侯巧红 楚 哲 文 丁友明 图

今年1月13日,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又迎来一批“新客人”——周口市中心医院交流团一行,慕名到该院胸痛中心学习取经。

2015年9月,经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现场核查及全体会议投票决定,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顺利通过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升格为国家级胸痛中心。这是全省第二家、我市首家获得“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的医院。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一体化急救模式,成为省内同行争相学习的标杆和榜样。

争分夺秒 胸痛中心生死大抢救

对急性心梗患者而言,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抢救越早,疗效越好。

面对心梗,如何不再让猝死的悲剧重演?去年,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拍摄了一部我省首部健康科普微电影《一个心梗病人的生死实录》,也许会给我们一个答案。

这部微电影还原了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真实的就医过程。电影开始,一名老年人正在扫地,突然感觉心痛,呼吸困难,赶紧拨打120电话。

8分钟后,医务人员到达患者家中,边做紧急救治措施边沟通,发现患者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立即和家属沟通病情安排家属,在手术书上签字。

10分钟后,患者被送至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救治。由于家属的积极配合,40分钟后患者抢救成功。

微电影中的争分夺秒生死抢救场景,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经常发生。

今年 70多岁的张大爷,在家看电视时突然心慌、胸闷,吃过药后依然无效,老伴拨通了该院胸痛中心急救热线。接到急救指令后,该中心立即启动“绿色通道”进行抢救。

急救车上,急诊科副主任高建凯诊断张大爷为急性心梗。他一边和患者及家属沟通,一边将患者诊断资料利用微信平台传到胸痛中心。专家团队立即就位制定抢救方案。张大爷到达医院直接进入导管室,心内科介入病区主任杨平为其进行紧急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35分钟后,开通堵塞血管,张大爷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我特别幸运,前一段我急性心梗抢救,只用了48分钟……”在该院胸痛中心病房里,患者李先生向来看望的朋友讲述着自己的“生死历险记”。原来,半个月前,李先生正在楼下散步,突然感觉心前区疼痛,起初并没在意,随之疼痛越来越重,于是赶紧拨打了120。经过48分钟紧张有序地抢救,他方才脱离了鬼门关。

“胸痛中心与心脑抢夺时间,讲究精、快、准、尖。”该院副院长、心血管专家余宏伟说,急性胸痛是一种常见而又可能危及生命的病症,发病初期90分钟的救治时间尤其宝贵,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并实施正确的治疗,不仅是医生的责任,还需患者及家人的配合,更需要打造快捷的绿色通道,为急救患者抢夺“黄金时间”。

生死竞速 抢夺“黄金两小时”

急性心梗发作后,黄金急救时间只有120分钟,12个小时是心梗急救的底线时间。对病人来讲,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把握“黄金120分钟”,就是把握生的希望,活的质量。为促进各级医院建立心脑血管病的急救绿色通道,及时有效地挽救心脑血管患者生命,2013年9月,中国胸痛中心正式启动自主认证体系,与生死竞速。

为造福急性心梗患者,2012年,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开通了24小时心脏“绿色通道”。

2014年,该院按照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标准,开始筹建胸痛中心。对全员进行急性胸痛规范化诊疗培训,导管室开设24小时值班制度,同时开设急性胸痛门诊,开通远程心电图及病情传输平台,优化急性心梗患者绕行急诊科、CCU流程,建立第二导管室,与20余家县区医院组建急性心梗救治网络,对心脏“绿色通道”进行颠覆式再造。

2015年7月正式成为卫生部认证的国家级“胸痛中心”。该中心是包括急救医疗系统(120)、急诊科、心内科、影像学科在内的多学科合作,能够有效地将胸痛疾病救治向前延伸,构建胸痛急救网络,对急性胸痛患者进行快速而精准诊疗的新型模式。

“急性心梗是严重威胁生命的急症、重症,需要紧急溶栓或者手术。以往普通的急诊,从患者拨打120,到院前急救,直到手术,其中每个环节稍有耽误,都会耗费大量时间。”余宏伟说,“胸痛中心可快速而准确地分类诊疗。从接到求救电话开始,患者由专业医师随救护车接诊,专业急救。医院里,心内科专家团队和放射、检验、介入等相关科室,医技人员24小时随时待命。无缝隙的抢救流程,极大缩短了危急患者的抢救时间。”

搭建网络 提升基层急救能力

2015年10月25日,一则“男子高铁突发心梗‘大医’急施救患者转危为安”的消息轰动了各大新闻媒体。

原来是在疾驰的高速列车上,一位40多岁的男子骤然心脏病发作,手捂胸口,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病情危急。恰好在列车上的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闻讯赶来,在经过一系列的救治措施和手术后,病人最后脱离生命危险。

为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胸痛诊断、鉴别与治疗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降低死亡率。近日,余宏伟带相关科室主任来到禹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对该院60余名医护人员进行“胸痛”专题培训,讲述了这样一个发生在身边生动而深刻的例子。

“创建胸疼中心的意义,不仅是能显著降低胸痛患者确诊时间,缩短住院时间,以及减少不必要检查费用。”余宏伟说,更重要的还在于,能显著降低急性胸痛患者死亡率、致残率,提升郑州市乃至全省胸痛的救治水平,为中原大地的胸疼患者保驾护航。

为此,该院积极与省内20余家县区医院携手,开展院前中后、网络医院、社区培训、义诊、宣传及咨询等,帮助提高周边基层及社区医院的胸痛救治理念,共同构建“彼此结合、专家共享、快捷转诊”的急性心梗救治网络,努力为更多的胸痛患者提供更及时、更高效的分级、高效、优质、无缝隙的一体化健康服务。

目前,该院已与7家网络医院建立胸痛中心微信群,将院前心电图及病人信息实时传输到中心,实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在救护车上即可完成会诊并明确诊断,实现院内绿色通道与院前急救系统的无缝连接,对具有急诊PCI适应症的STEMI和极高危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则可在院前完成术前相关准备并启动导管室,绕行急诊科和CCU直接到达导管室,大大缩短了患者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的时间。确保入院至血管开通时间控制在75分钟左右,先后挽救了数千名患者的生命。

同时,作为省内入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项目的20家医院之一,去年9月19日,该救治项目在该院正式启动。该院还举办急性胸痛规范化诊疗学习班,为来自全省基层医院的200余名医务人员进行了培训学习。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许金生表示,胸痛中心作为有效救治急性胸痛的新模式,体现了医疗的公共性、信息化和优质服务的结合,克服了现行医疗体制和布局的限制,提升了就医效果,有效缓解了区域性医患之间的矛盾,是积极分级诊疗探索的具体实践。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